第二百二十六章 白圭

 白圭施展了他傑出的治水才能,解除了大梁的水患。 

 白圭自稱自己治水的本領比大禹還高超,他說,千里長的大堤,常常因為小小的螞蟻窩而導致崩潰,於是,他治水的時候,派人沿著大堤檢查,堵塞了所有的螞蟻窩,於是,大堤固若金湯,水患也消除了。 

 後來,魏國的政治越來越腐敗,白圭看到這一情形,就毅然離開了魏國,到中山國和齊國遊歷。 

 這兩個國家的君主都想把白圭留下,幫助自己治理國家,可是白圭卻都婉言拒絕了。 

 有人問他為什麼,白圭回答說:“這兩個國家沒有必行之事,那麼信用已經到了盡頭了;不注重聲譽,那麼名譽已經到了盡頭了;沒有仁愛,親情已經到了盡頭了;旅行的人沒有乾糧,居家的人沒有食物,財力已經耗盡了;不能用人,又不能自己奮發圖強,事功已經到頭了。 

 一個國家出現了這五種現象,一定會滅亡的。” 

 離開齊國之後,白圭曾經到過西方的強國秦國,當時正值商鞅變法之時,白圭對商鞅重農抑商的政策很是反對,於是沒有在秦國做官。 

 白圭經過一番遊歷之後,對各諸侯國的政治局勢看得更是透徹,也對政治產生了很深的厭惡,於是他放棄從政,轉而走上經商之路。 

 棄政從商 

 白圭的出生地洛陽自古商業就很發達,洛陽人善為商賈,致力於商業和手工業,追逐利潤是洛陽人的傳統。 

 出生於此的白圭有極高的商業天分,很快成為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商人。 

 戰國時期,商業迅速發展,商人的隊伍非常龐大,因此也魚龍混雜,有的公平買賣,正當經營;可是也有很多商人囤積居奇,壟斷市場,很多大商人還兼放高利貸,牟取暴利。 

 於是,當時人們將商人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誠賈”、“廉商”、“良商”,另一類稱為“奸賈”、“貪賈”、“佞商”,而白圭正是戰國時期良商的典型代表。 

 戰國時期的商人大都喜歡經營珠寶生意,大商人呂不韋的父親就曾經說,經營珠玉可以獲利百倍。 

 但是白圭卻沒有選擇這一當時最賺錢的行業,而是另闢蹊徑,開闢了農副產品貿易這一新行業。 

 白圭才智出眾,獨具慧眼,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敏感的意識到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提出“欲長錢,取下谷”的經營策略。 

 白圭認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雖然利潤較低,但是消費彈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勝,一樣可以獲取大利,於是他毅然選擇了農產品、農村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的大宗貿易為主要經營方向。 

 白圭有一套獨到的經商術,他把自己的經營原則總結為八個字“人棄我取,人取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