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哥廢柴 作品

第570章 土樓土堡

 最高的圓形土樓,也達到了十五米高,有五層樓房,而基隆的土樓多是兩層高度,根本不能稱為土城。 

 後世土樓分佈於福建、廣東、江西一帶,是古代傳統民居的瑰寶,其中以福建土樓最為著名,有圓形、方形及不規則土樓,福建省內就有三千多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傳世的土樓大部分是宋元明清四代所建,少有隋唐留傳的土樓,而土樓的歷史側源以漢未三國,大量興於兩晉五胡亂華。 

 在古代土樓擁有不錯的防禦能力,防土匪防兵災,同時可防禦蠻人異族,普通百姓為了安身立命,紛紛團結在一起築起了土樓土堡。 

 其實不光南方有土樓,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地區也是樓堡林立,每堡設有堡帥,每帥數百與胡人展開生死之鬥。 

 只不過經歷數千年的洗禮,中原的土樓土堡逐漸消失,而南方的土樓土堡卻留傳了下來。 

 漢人南遷後,還需要與南方蠻爭鬥生存空間,故而建樓設堡與其對抗,而且留傳下來的土樓,都處於山區之內的平地,也是為了防禦山中的土匪。 

 宋元時期的土樓是為對抗蒙元,而明朝的土樓則是為了防禦海上的倭寇,即便是到了清朝,土樓仍有存在的意義,清廷對於土樓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土樓就是一座小型城堡,關上大門內有水井數口,只要存上夠多的糧食,一座土樓沒有千八百的精兵多難於攻克,何況土樓與土樓之間為聯防。 

 試想一下福建省留傳下來的土樓,就需要三十幾萬軍隊去攻克,加上福建多山丘少平原,還有福州、泉州等大城池存在,可見兵家不爭之地的原故所在。 

 土樓由土木沙石築成,其中以土最為關鍵,由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部分還摻入肉米漿,採用夾板夯實,內部以木材或竹子為樓層結構,其實還是傳統的夯土技術而以,看似並不稀奇高深,實則十分的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