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蓮花 作品

第12章 年代的記憶

 自行車建國後的銷售情況,大致分為幾個時期。 

 剛建國那會兒,物資缺乏,一車難求。 

 53年開始的一五計劃初期,由於工業迅速發展,自行車的供應量也迅速增加,曾經一度出現供大於求,政府甚至要鼓勵百姓買車。 

 到了一五計劃末期,因為人民的收入大量增加,能買起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多,就變成了賣方市場,自行車又一次難買起來。 

 因此,政府開始計劃供應,也就是發行所謂的購貨券。 

 到了60年代初,曾經有段時間取消了購貨券,自行車的價格也開始隨行就市。 

 於是,自行車的價格越來越高,從起初的一百多塊,到了後來,上漲到了五六百塊還多。 

 為了平衡市場,讓普通百姓也能買到車子,政府只能再次發行購貨券,儘量普惠到每個階層。 

 一五計劃末期,是建國後老百姓日子過得最為舒心的時期,工業產品越來越豐富,農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如果不是有了這麼大的進步,上頭又怎麼會開展大跨步,就是因為工農業的快速增長,導致自信心過於爆棚了。 

 呃,政策方面的事情,還是少談為妙,免得被河蟹大神咔嚓掉。 

 從南鑼鼓巷,到百貨大樓,步行大約需要40分鐘。 

 為了節省體力,同時也為了節省時間,李衛國花了兩分錢,搭了一輛騾車。 

 1958年的四九城街頭,居然到處都是騾馬大車,你敢信? 

 儘管不是星期天,百貨大樓的人依然很多,真的險些沒把李衛國的鞋子擠掉。 

 可能是四九城牌面的緣故,百貨大樓的服務態度不像傳說中那麼差,但也遠遠沒有後世那麼好,服務員愛搭不理,經常都是問兩句,答一句,而且還相當的簡明扼要。 

 李衛國想要看自行車,就真的只能看,連摸都不讓摸。 

 “同志,不上手摸一下,怎麼知道質量好不好?您還是把自行車搬出來,讓我過過手吧!” 

 服務員當即就是兩個衛生眼:“都像你一樣上手摸,我們的工作還幹不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