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紹宗 作品

第156章 中元節前

 一大早,即墨城中的大街小巷就開始為中元節做準備。 

 沿街賣冥錢、焚香等祭祀之物的商鋪,行人紛至沓來。 

 東市附近或是街巷的空曠地方擺地攤的散戶與小農隨處可見,他們販售的多是自己製作的河燈、米糕一類的東西。 

 縱然澇災過後青州大多數地方秋收無望,但對於中元這樣的吉月人們依舊滿懷熱情。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但三者只是並列關係,並非一個節日的三種不同名稱。 

 這就好比元日和元旦的區別,雖然兩者在時間上有所重疊,但它們代表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同。如果你跑到一個和尚面前不說盂蘭盆節,而說中元節,大抵會被揍上一拳再罵你一句“傻缺”。 

 中元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在《易經》中,亦有:“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之行也。” 

 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便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循環之理。故而,七月十四中有三七,也代表著‘復生’之意。 

 中元節因何重要?是因為它在初秋的‘秋嘗’前後。 

 秋嘗在民眾心裡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向祖先亡靈獻祭,把時令佳品先供給神靈,然後自己在品嚐這些勞動果實,祈祝來年有一個好收成。 

 當然,從秦漢到唐宋時期,過中元節的目的主要還是秋嘗祭祖,並無鬼節這個說法! 

 在膠州灣東面的墨河北岸,從高密北海等地過來的流民自發的在此地搭建窩棚形成了一座營地,十餘日間流民數量已經增至兩萬。於是鍾榮讓施長雲派人從南岸的三處流民營地中各遷萬人過來,成五萬以立營,統一派吏員調度管理。 

 如此一來,南岸鑄港之地的三營加上北岸一營,流民營地已有四座,總數近二十七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