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兵子弟 作品

第90章 從企業到事業單位到公務員,我都經歷了什麼?

 先po一下我個人的情況:本科畢業後入職企業,一年後考上事業單位,工作三年後省考上岸。 

 其實,對於我個人而言,一開始並沒有把“考公”當成自己的目標。大四的時候選擇了考研,考研失利後,開始一邊準備省考一邊參加各種企業的招聘會和麵試。 

 在企業的經歷增加了我的閱歷,體會到不同工作對我的價值,畢竟“別人說”和“自己感受”還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企業工作中,我感受到了一些力不從心:我入職的企業極看重畢業院校,不同學校基礎工資也存在明顯檔次差異; 

 年輕化,所以梯度縱向拉不太開,看不到上升空間;內部人員流動大,一項業務還沒對接清楚,就發現換人經辦了;辦公地點偏遠,通勤時間極長等等。於是在入職大半年後,我開始尋找跳槽的機會。 

 此時的我,一邊備考公務員,一邊面試其他企業。機緣巧合下,我看到了事業單位的招聘公告(之前我從未關注過事業單位),抱著“去試試”“練練筆”的心態,我也報了名。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誰成想,這一年的省考,我只考了個第四名……倒是事業單位,出乎意料的一路“第一”,通過了體檢和政審,順利地跳了槽。 

 進入事業單位後,我有以下幾點感悟,與大家分享一二。 

 01 

 相較於企業 

 為什麼這麼多人追求“編制? 

 從年少不知體制“香”到瞄準考公不放鬆,我個人的感受是:相較於更加追求效益的企業而言,機關單位會更加註重人性關懷,而且確實在福利待遇方面更加穩定(這一點在疫情期間表現更為突出,直接導致了這三年報考人數的激增)。 

 還記得我當時參加企業的校招時,hr宣傳的是14~16薪,節日都會有過節費等等。 

 懷著美好的期望進去後,發現不僅年終獎大幅縮水(企業效益下滑),過節費也被常常延後發放,甚至不再發放年終獎,公積金繳存比例從12%調整到最低…… 

 當然,我們倡導要做一個有事業心的人,應該有與企業共同成長、共同面對的準備,但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還是會讓我們這些初入社會的大學生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