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翰 作品

第172章 玉米地前下殺手

 “大唐南北、東西橫跨萬里,各地的地理不同,要根據各自條件發展優勢產品,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小弟心目中的糧食佈局應該是北麥、南稻、旱地用玉米,三者為主糧。中間輪作土豆、紅薯、高粱、粟米、豆類。家家種蔬菜。北牧,南養,東漁,西禽,處處搞畜牧。由此形成大唐食物的多樣化和區域化。” 

 “同時,因為糧食品種實現了區域最大化優勢,必然促進商人趨利而南北東西買賣,如此促進商貿流通。那時候,朝廷還能在商稅上大大收上一筆。” 

 李世民不太懂農耕,但是聽著寒雲這番高談闊論如同打仗佈局一般,想來他也不是信口開河。而且他此措施不但擴大了糧食生產,還能讓國庫大大充盈。 

 仔細一想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只是這傢伙的官員卷宗顯示,雍州都未出過,為何知天下事。 

 “看來我給你加上參知政事,乃是一大英明決定。此事,我讓工部、司農寺和你對接,儘快弄出一個章程,天下最重要的事便是吃飽肚子。” 

 寒雲趁熱打鐵,“小弟認為,還需劃出一個基本官田,作為大唐糧食的最低警戒線。” 

 “基本官田?”這個概念又是李世民第一次聽到,官田就官田,加一個基本又是何意? 

 所謂官田就是各地還未分配出去的農田。一般各地會預留一些農田在官府手中,一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可以分配,二來是留給皇帝用來封地。 

 除了各地軍隊的屯田外,這些官田基本沒人打理,慢慢就被世家豪紳佔用,成了這些世家豪紳的私田。 

 “小弟的意思是各地劃出一個最低的官田數量,其一年糧食產出能確保至少本地人口兩年的糧食供應。官田不得佔用、封賞、買賣,並且僱傭本地貧困之家耕作,每月發給月錢。” 

 李世民一聽,有點意思。如此可以保證各地最低兩年的糧食供應,確保度過災年。 

 寒雲繼續解釋:“官田收穫納入本地義倉,儲藏超過兩年的可以調出出售。所獲收益用於支付月錢,平衡糧價,糧賤收糧,糧貴出糧。” 

 “好!” 

 “小弟還有一事向李兄求策。”寒雲趁著李世民高興,要一道口諭。 

 “你還有向我求策的事,說來聽聽。”李世民興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