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玄鳥 作品

第227章 百越自古便為秦土,祭武廟

 “……” 

 這些是真的嗎? 

 沒人能下定論。 

 看似都很合理,實則根本經不起推敲。就他們說的,也只是生搬硬套而已。望著他們急於表現自己,胡毋敬只感到脊背發涼。 

 他作為太史令,主要就是負責修錄史書。他估摸著這顆神石都是假的,只是沒有證據。現在群臣皆如此,已是無力迴天。他素來是恪守史官的節操,不依喜惡只依史而書。卻沒曾想,皇帝恰恰就利用了他這點。 

 “善!” 

 秦始皇拂袖輕揮。 

 “太史令!” 

 “臣在。” 

 胡毋敬提筆走出,抬手便於帛書上快速書寫,“維三十年十月,武信侯使人自嶺南還,獻神石,曰:天下大水,殃及九州。大費至揚,治水南拓,故賜姓嬴。嶺南之土,世代為嬴。” 

 落筆時,胡毋敬只覺胸口好似壓著塊巨石。昔日他就以秉筆直書而揚名諸侯,皆知他凡落筆成書絕不更改一字。這些年來,他也始終恪守史官的操守。可自黑夫入咸陽後,他卻間接成了幫兇。縱然他知曉有問題,可卻不得不秉筆直書! 

 “善!” 

 秦始皇拂袖揮手。 

 數名武士扛著帝輦而來。 

 坐上去後,武士便扛著他而去。 

 馮去疾與李斯對視了眼,緊隨其後。他們混跡官場多年,知道皇帝的心思。秦國若要動真格的,這嶺南百越說滅也就滅了。 

 滅越容易,治越難! 

 秦始皇思索再三,決定採用懷柔之策也是這道理。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的拿下嶺南自是最好。減少損失,還能便於後續治理。 

 此次大費周章,整這麼出就是為了治越。用文化潛移默化的改變越人,不出三代便可令他們歸心於秦。 

 這時就體現出小說家的重要性,他們需要根據現有史料編寫成書,主要就是描述伯益南拓幫助越人治理水患,飼養鳥獸。而後被越人君長視作神靈,將鳥獸視作圖騰。 

 書名也已定下,就叫《伯益傳》! 

 所以,焚書哪有編書香? 

 秦國現在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只要小說家稍微潤色番,便可將黑的說成是白的。主要伯益都是兩千年前的人,如何能辨別真假? 

 你說是假的? 

 嶺南出土的大量文物不是假的吧? 

 各種石刻,都表明伯益曾來過! 

 …… 

 …… 

 按理說,祭祀完太廟也就結束了。只是今年有所不同,畢竟武廟已建立完畢,就建於太廟之下。四周皆有持戟衛士守護,充斥著這股肅殺之氣。 

 武廟建造的並不奢靡,低調內斂。跨過門檻,殿內乾淨的幾乎是一塵不染。墨玉鋪設的地板,更添肅穆。 

 最深處正坐於王座之上的,便是秦襄公。不過這王座略有不同,後方如孔雀開屏插著六把利劍。秦獻公正坐於上,雙手握劍直插地面。 

 高高掛著的帛圖,僅僅只寫了一字。 

 武! 

 在襄公旁邊,則站著位披甲佩冠的將軍。從其容貌來看,自然便是武成侯王翦。能作為武廟配祀,當世也就唯有王翦有這資格。 

 左右兩側,各立十八位名將大賢。只是因為都已作古,無法辨明。秦國以六為吉數,所以便追三十六人入武廟。以此彰顯秦國的正統地位,同時也是藉此收各地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