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沫笛 作品

第6-11章 毛衣動物

 在第三行星的大海洋上,可以看到很多海洋的垃圾浮島,各種各樣的垃圾在海洋中的日曬和鹽化生物作用下,變成一種白色的膏狀泡沫,膏沫子就隨著海浪衝到岸邊,在一些海洋的島嶼上就能看著有白色的沙灘,沙灘上都是膏沫子的固狀物,不斷在海水和沙子顆粒的摩擦中也形成了白色的細沙,逐漸沉積在海灘上,和原本的沙子混在一起,而在這些混合的沙子中,有一種東西沒被磨成沙子,是一種毛線,這些毛線在垃圾浮島上總量不多,但整個垃圾浮島被分解後,幾乎只剩下毛線沒被分解掉。 

 而一些海邊的小動物會蒐集這些毛線。比如大螃蟹,大螃蟹蒐集毛線來穿在身上當做自己的偽裝,毛線有各種顏色,雜亂的毛線條就成了大螃蟹的迷彩外套。又比如大貝殼,大貝殼將毛線堵在自己的一側舌頭上,用來過濾較大顆粒的海洋沙,過濾得到的細得均勻的海洋沙就當做貝殼的珍珠和外殼製造的原料之一。再比如大海膽,海膽收集毛線來裝在自己的黑色刺上,毛線的細小蠕動樣子就好像是別的什麼蠕蟲生物,讓海水裡的一些小蝦米和真蠕蟲靠近毛衣,然後慢慢有概率剩下蝦米的屍體供海膽進食。 

 而當那些收集毛衣的動物死亡後,最先碰到動物屍體的不止是微生物,還有那些不會被分解的毛衣,毛衣就嵌入死亡的小動物的屍體裡,在微生物作用下一點點佈滿小動物全身裡裡外外,這樣時間一久,小動物的所有肢體和生物結構就被毛衣和微生物填補了。於是在這樣普遍現象的情況下,就有小概率的事件發生,大概是毛衣和微生物填補了小動物的神經和運動組織,能讓整個小動物的身體空殼重新動起來,動起來的整個空殼就好比什麼都不懂的嬰兒一樣,一點點爬著探索著周圍,又有不少的新空殼在爬的過程中被一些海鳥啄碎散成原來的一團毛線,甚至一些海浪的拍打也容易打碎脆弱的空殼。 

 即使這樣,仍然有空殼爬到安全的地方,扭動著混合微生物的毛衣而行動起來,主要是微生物們需要潮溼的地方,以及適合的溫度下存活,同時也需要撿起別的一些小蟲子撕開來吃掉,一開始還磕磕碰碰的,餓死不少微生物,直到後面微生物們在空殼裡達成某種簡單的共識,大概是死亡無數次的微生物後篩選出的能達成共識的微生物,每個微生物只需要知道自己在空殼的什麼位置上,然後統一帶動毛線行動,這樣毛線形成的擬態肢體就能抓住飛過的小蟲子,然後小蟲子再扔如空殼裡的打架打得兇的微生物來撕碎,接著再由在毛線上爬行和能在一些毛線沾水的地方順著遊動的微生物來把撕碎到細小的食物搬運到空殼裡各處。就這樣,小動物的空殼成了披散開毛線的微生物的聚居地,可以把整個空殼看成是一個大生物個體,統稱毛衣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