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天魂 作品

第106章 宇宙牆和泰坦星穹頂

 光速不可超越意味著沒有任何信息或物體能夠以超過光速移動。這是因為要加速一個物體到光速需要無限的能量,而這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實現的。此外,超越光速將違反因果律,因為這將允許信息在時間上的逆向傳播,從而產生邏輯上的悖論,比如著名的“祖父悖論”。 

 gzk截斷理論(greisen-zatsepin-kuzmin limit)是粒子物理學中的一個現象,由肯尼斯·格雷森、喬治·扎採津和瓦西里·庫茲敏在1966年提出。這個理論預測了超高能量宇宙射線(uheCrs)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光子相互作用時會發生的能量損失。根據gzk截斷理論,當宇宙射線質子的能量超過大約(5 \times 10^{19})電子伏特(即10的19次方電子伏特)時,它們在穿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會與光子發生相互作用,產生π介子(pion production)。這個過程會導致宇宙射線質子失去能量,因此在到達地球之前,它們的能量不可能超過gzk截斷極限。 

 gzk截斷理論的預測與觀測數據相符,因為儘管有許多高能宇宙射線探測器,但迄今為止還沒有觀測到超出這個能量限制的宇宙射線。這個理論的成功驗證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並對我們理解宇宙射線的起源和傳播提供了重要線索。 

 但在恆星奔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就遇到了宇宙背景輻射光子能量的限制,相互干擾之下,這些恆星在中心黑洞束縛下還是會向外擴張自己的軌跡,有點像一個個彈彈子似的相互碰撞,能量守恆定律:動能轉換勢能再勢能轉換動能,我就是趁著這個碰撞的間隙進行空間跳躍的,擺球原理!大跨度穿梭才有可能。至於所謂的蟲洞,那是傳送陣才具備的。想大跨度穿梭,必須借用恆星能級轉換方式來實現了。 

 下面再講一講斐波那契數列:斐波那契數列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數列,它以意大利數學家萊昂納多·斐波那契的名字命名。這個數列從0和1開始,之後的每一個數都是前兩個數的和。具體來說,斐波那契數列的前幾個數是: 

 0, 1, 1, 2, 3, 5, 8, 13, 21, 34, ... 

 用數學公式表示,斐波那契數列可以定義為: 

 f(0) = 0, f(1) = 1, f(n) = f(n-1) + f(n-2), 對於所有 n > 1。 

 斐波那契數列在自然界中有許多驚人的應用,比如在植物的葉序、動物的殼體生長模式(如蝸牛殼)以及花朵的花瓣數目中都能觀察到斐波那契數列的規律。此外,斐波那契數列也在計算機算法、金融市場分析以及藝術創作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斐波那契數列還與黃金分割比例有著緊密的聯繫。當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數越來越大時,相鄰兩個數的比值趨近於黃金分割比例φ(約等於1.)。這個比例被認為是美學上非常和諧的比例,在藝術和建築設計中經常被使用。 

 斐波那契數列的性質和應用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它涉及遞歸、生成函數、矩陣理論以及數論等多個數學分支。 

 黃金分割率,又稱為黃金比例,是一個無理數,大約等於1.。它通常用希臘字母φ(phi)表示。黃金分割率的數值是通過以下方式定義的:如果一條線段被分為兩部分,較長部分a與較短部分b的比例,等於整個線段ab與較長部分a的比例,即 (a+b)/a = a/b = φ。 

 黃金分割率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質和應用。在數學中,它與斐波那契數列密切相關,斐波那契數列中相鄰兩個數的比值隨著數列的增長趨近於φ。此外,黃金分割率在幾何學中也有特殊的位置,例如,一個正方形和一個更大的矩形組合成的圖形,如果矩形的長寬比是黃金分割率,那麼這個圖形的對稱軸將圖形分割成兩個相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