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阿三 作品

第101章 紅軍修械所

 幾天後,李三和倪玉霞被正式分配到紅軍修械所工作,倆人均擔任修械所的技術員,享受幹部待遇。 

 修械所的工作主要是修理被損壞的槍支,還有就是打製一些刀具之類,以彌補紅軍武器的不足。 

 當時,紅軍武器的主要來源是戰場繳獲,其次是購買。但囿於根據地的財力,這種購買力極其有限。 

 早在鄂豫皖紅軍創建時期,紅軍就成立了修械所。那個時期的修械所就在嘗試仿造武器:槍支,子彈,手榴彈等。 

 比較有名的就是鄂豫皖軍委兵工廠1。這是紅軍鼎盛時期紅軍自己的兵工廠。 

 除了軍委總部兵工廠之外,各部均成立了修械所。 

 1928年,在開闢鄂豫皖根據地過程中,為了適應武裝鬥爭的需要,黨和紅軍就在柴山堡初創了軍事工業。 

 開始,黨組織派出鐵匠出身的黨員在柴山堡串連鐵匠、銅匠、銀匠組成修械小組,為紅軍修理槍支,製造大刀、長矛和“撇把槍”。 

 1929年春,修械組擴大為修械所。 

 1930年1月,鄂豫邊特委將郭家河鄉麻布、陡山河鄉陳沖等幾個修械所集中遷往柴山保佛爾寺,命名為鄂豫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 

 4月,工廠又改名為鄂豫皖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全廠共有職工60多名,廠長熊明灼,黨支部書記阮德成。 

 當時,根據地迅猛發展,革命勝利捷報頻傳,紅軍隊伍不斷壯大。只修配零件,製造“撇把槍”已不能滿足戰爭對軍火的需要,上級要求儘快生產長槍和子彈。 

 在敵人嚴密封鎖、既缺技術設備、又缺原材料的艱苦生產條件下,工人們克服種種困難,忘我勞動,長槍子彈等仿製成功,大批量投入生產。 

 所需生產原料,有根據地人民捐獻的破鐵器,有紅軍襲擊鐵路拆卸的鋼軌和戰場上收集的破損武器零件,有的則是採購隊冒著生命危險到敵戰區秘密採購的。 

 一批批槍支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到戰場,為紅軍粉碎敵人“圍剿”和擴大根據地鬥爭,發揮了巨大作用。 

 1931年4月上旬,國民黨軍隊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被迫從河南境內遷到huB省黃安縣紫雲區熊家嘴。 

 接著,建在hen省新縣黃谷畈的紅軍造槍局與黃安縣席家崗的紅軍修械所與鄂豫皖軍委兵工廠合併,從此工廠規模擴大,職工達300餘人。 

 1932年4月,蔣介石調集30萬兵力,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