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老三 作品

第4章 小小和尚

 韓斌1593年於武漢登基稱帝,最後三方於1594年劃定界限,三國為兄弟之國,元朝始終為兄,吳越兩國由皇帝年齡而定。越、元兩朝以今安徽北部、江蘇北部一帶為國境線,越朝實際佔有安徽中南部、江蘇大部、浙江、江西、福建全境;吳朝佔有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四川、雲南全境。考慮到四川、雲南當地世家大族的掌控力,吳朝只能算名義上佔有。韓斌也是通過聯姻,娶了世家大族的女子,才算是讓川蜀大族認可統治,得以收繳賦稅,派遣高級官員。除此之外,越朝原有的土地歸元朝所有。另外,吳越兩朝都需每年向元朝貢銀兩百萬兩,米兩百萬石,其餘財貨不算。 

 1595年,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實際統治廣闊的疆域,也許是每年南部兩朝的上貢讓他們很是滿足,確也沒有再次南侵。當然,元朝也不笨,每年兩朝各兩百萬兩的貢銀和兩百萬石的米糧,這個數字恰好是兩朝能夠支付,但又因為這兩份沉甸甸的負擔,使得兩朝沒有太多餘力發展軍備。對於元朝來說,真可謂是一舉數得。 

 反倒是吳越兩國,因為韓斌的叛國自立,不斷有摩擦產生。兩國疆域相連甚廣,又是同種同文,民間商貿亦不禁止,只是礙於元朝的威脅和簽訂的協議,都不敢有大的動作。兩朝的對立又消磨了自己的力量,更沒有餘力對付元朝。一個大哥帶著倆小弟,大哥不打小弟,小弟相互之間又不敢打,這反倒讓三國維持了十來年的平衡,老百姓也算安居樂業。 

 可惜的是,元朝統治者已經開始暴露出掠奪者的面貌,北方分等治民的政策已實施多年,對轄內漢民的壓迫日重。對吳越兩朝邊境控制十分嚴格,除了商貿通行外,絕不允許漢民南遷。元朝統治下的漢民日子越來越難過,這幾年鎮子上還出現過南逃的漢民。而吳越兩朝繼承的原先越朝的官府,軍備鬆弛、官場腐敗、土地兼併、官員無能等等末世特徵皆有。 

 蘇聖平相信三國的平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打破,屆時自己是如諸葛亮般認個主公後運籌帷幄,還是如周瑜般驚才絕豔大破元軍,亦或是如曹操般做一世梟雄還需看時勢。 

 總之,逐漸接受並適應這個世界後,蘇聖平相信自己絕不會平凡。雖然歷史已經面目全非,無法知道發展的方向,也不知道誰會崛起,但哪怕是抄襲原來世界的那些詩詞、演義小說、搞搞發明、做做生意,都能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師父和大師兄非要把自己培養成大和尚。 

 “明智師兄,”進了大師兄的禪房後,蘇聖平趕緊合十問禮,否則這淳厚的和尚身邊的那根戒棍絕不是開玩笑的。說起來也怪他自己,太妖孽了,幾乎一年認全所有字,平常沉穩的不像小孩,還神神叨叨的時不時冒出幾句沒人教過的佛偈,什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終於在蘇聖平為了取笑二師兄騷包的唸了八句佛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整座寺廟裡會念經的和尚都不淡定了,幾乎認定了他是佛祖轉世,搞得好多老和尚都要來和他探討佛法。蘇聖平只能極力否認,聲稱是讀佛經偶有所得。不過大師兄卻異常執著,每天都要讓他研讀佛法,希望他還能偶有所得。 

 “明慧師弟,昨日研讀佛經,可有所得?” 

 “沒有,師兄。” 

 每日相同的問答後,蘇聖平接著說:“不過有點想法”。聽到如此,明智連忙站起來,走到他面前,道:“不知師弟有何感悟?” 

 “師兄,師弟覺得自己應該入世普度眾生。” 

 “師弟所言甚是,我佛慈悲,眾生皆苦,唯有佛法廣傳,才能讓眾生脫離苦難,去往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