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臧海花.下


  山河社稷圖一開,臧海花就能說話了,真是個實在的寶物啊!

  江山門眾豪傑都為這一奇蹟欣喜不已。

  待大家情緒平靜之後,臧海花才娓娓道出山河社稷圖的來由:“戴元帥的血之所以能喚醒山河社稷圖,跟她的先祖有莫大的關係!”

  原來戴姓源自上古黃帝。黃帝一族中本有姬、公孫和凌三支。後來歷經繁衍變遷,才有了諸子百家之姓。

  所以說,不管姬姓、子姓,都是黃帝的後裔。

  炎黃子孫嘛。

  戴姓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具體說來是諸侯國的戴國,主上姓姬。

  據史料記載,戴國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東,是一支姬姓的諸侯國。然而在魯隱公九年(公元前713年),戴國被宋國所滅。

  為了避禍,後世子孫便以國為姓。

  這一時期,戴姓的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戴姓逐漸向東遷移,湧入安徽、山東、江蘇、浙江等地。

  臧海花道:“我們姓臧的乃是魯國第十二代國君,魯孝公的兒子,子彄的後裔,因封地於臧邑,便取字為子臧。後來我們臧姓的祖上因家道衰落,過不下去了,不得已才又回到戴家做了守護,子子孫孫好幾代都不敢有二心。”

  山河社稷圖本是女媧之物,封神時期,她恨紂王無道,傳給姜子牙,輔助周文王、周武王建功立業。大妖惡怪袁洪禍亂天下時,姜子牙又傳給楊戩助其除害。後來大禹治水,也全靠楊戩留給黃帝的山河社稷圖,才得以海晏河清。

  洪水退去後,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幾經周折,山河社稷圖就成了周朝的護國的國書……後又傳給了諸侯戴國魯隱公手裡。魯國的魯孝公和戴國的魯隱公本就是同宗,所以後世子孫無論姓臧或姓戴都是一家人。

  不過我這一支臧家先祖卻是上門女婿,皆因守護山河社稷圖立了大功,才被子彄賜的臧姓!”

  原來如此啊!

  戴芸嬌身世還真是得天獨厚,讓江山門眾豪傑更加擁戴也不意外!

  這時廖永忠手執昊天鏡,突然站在元帥府北邊的屋頂邊上,哈哈笑道:“戴芸嬌、艾葉,你們敗局已定,此時還不解散江山門,歸順我主,更待何時?”

  江山門眾豪傑趕緊的把艾葉、曾茯苓、花很多、慕容百合、文百里、龔月嬌、明翠竹、徐彤以及數十位文臣保護在房間裡。

  臧海花則拿出包袱裡龍泉寶劍,跑出房門去看個究竟。

  “那個臧海花,你不是要找江山門大元帥戴芸嬌報仇嗎?現在居然和仇人打成了一片,真是枉費老夫幾年前好心饒你一命!”南邊房頂上對臧海花說話的白髮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無惡不作,大名鼎鼎的陸天豪。

  只是他依舊帶著青銅面具,不肯以真實面目示人。

  臧海花此刻心中已經認了戴芸嬌為主,聽了陸天豪此言也不以為意,當面扯謊笑道:“我正在尋戴芸嬌報仇呢,不想您老人家這麼快就來了。”說話間她已飛身上了房,站在陸天豪的身邊。

  “呀!你這女子居然會說話了?”陸天豪很意外的道:“可喜可賀啊!”

  臧海花道:“您老人家也覺得很意外吧?”

  樓下戴芸嬌問刀白琿怎麼回事?陸天豪是怎麼知道臧海花找自己尋仇的?

  刀白琿道:“元帥有所不知,屠龍失敗之後,也是我們倒黴,在黃山下遇到陸天豪劫道。只是我現在還在奇怪,那時不知怎麼回事,這老頭子居然信了臧海花會尋戴大元帥報仇意圖,當真放了我們。”

  曾茯苓道:“原來如此!”

  程欣道:“這老頭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有時候我覺得他惡毒至極,殺人如麻,有時候卻又莫名其妙的善心大發,鋤強扶弱,劫富濟貧。”這是她認識陸天豪以來的切身體會!

  艾葉道:“難道他是雙重性格的怪人!”

  鄭英道:“何為雙重性格?”

  來鳳姐道:“雙重性格,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分裂!”

  “患雙重性格病的人好可怕!”敬禮道:“他好可憐啊!”

  刀白琿道:“這陸天豪好事沒做幾件,惡事卻多為,不值得可憐!”

  陸天豪疑心病重,自然是不信臧海花的,翻個大白眼道:“小女子別顧左右而言他,若是你現在找到了戴芸嬌,那便怎樣?”只有戴芸嬌的生死才是他最關心的。也不知道戴芸嬌什麼時候得罪了他,招來他如此仇恨。

  臧海花恨恨道:“我提手便是一劍刺殺過去。”

  陸天豪道:“哼,你當真敢刺殺她?”

  臧海花道:“誰說我要刺殺他了?”

  陸天豪愕然道:“那你想刺殺誰?”

  唰的一響,臧海花的這一劍,挾著激烈的勁風,向老頭子的左脅刺去。“自然是刺你了!”她在笑談之中突然出手,若是陸天豪的武功比崔牛、韋三喜、廖永忠等人差一點,這便已要了他的性命。

  總算陸天豪應變迅速,危急中運勁左臂向外擋開了劍鋒。

  江山門眾豪傑正各自尋了對手鏖戰,百忙之中見臧海花沒能殺得陸天豪,同仇敵愾之餘,大叫可惜!

  別人不知道,陸天豪卻心知肚明,只是有苦說不出!

  原來那臧海花的龍泉劍銳利至極,他雖然避開了要害,手臂上依然被劃了一道長長口子,深入近半寸,鮮血長流。

  臧海花道:“陸天豪,你害死了很多義士,今兒我要你拿命來償還!”她一招落空,也不氣餒,繼續追著打,當真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