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到橋西 作品

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淮河畔的文化

前不久的那場拜師宴上,賈濟民面對歷史系各位教授的一番應答,充分驗證了師出名門的一身所學,哪怕現在就給個文憑,也說的過去,所以如今被區別對待也盡在情理之中。

在兩個月的適應之後,大公子的生活逐漸有了規律。

並不算緊張的學習,不難相處的同學,四處可供遊覽的風景,一切變得愜意起來。

在這裡生活的越久,越覺得金陵這地方很奇怪,既是人文薈萃之地,在某種意義上說,卻又是文化與藝術的荒漠。

這裡沒有發源於本地的戲曲,沒有曲藝,甚至沒有任何一種廣為流傳的藝術形式,哪怕是名聞天下的評彈,也是人家姑蘇的。

人們對金陵文藝方面知道最多的,怕是隻有秦淮河的槳聲燈影。

當然,如果秦淮文化也算一種文化的話,那麼賈濟民覺得自己的思維範疇還是狹隘了。

徜徉在秦淮河畔,站在媚香樓前,大公子想著自己將來的畢業論文,是不是可以秦淮河邊的千年風月為題,好好地做一篇文章。

或許明天先問一下劉教授,如果行得通,素材就要先搞起來。

舊時秦淮河邊柳,不知今日栽誰家。

然而第二天並沒有請教先生學問的機會,因為該來的麻煩還是來了。

所有投資項目合同簽署完畢後,長安置業的籌備人員以及前期資金陸續到位,有些項目已經進入啟動階段。

按理說是比較順利的,至少進展比預期的要快了許多。

可恰恰是大家都覺得這次的投資前景可期的時候,遇到了突然襲來的打壓,而且阻力極為強勁。

這些阻力的來源,既不是幾大酒店徵用地皮的拆遷安置,也不是兩大電子廠的用工問題,而是本該沒有多少事的百貨和商超項目。

出頭的鬧事方,是金陵輕工和商貿系統所屬的七家大型百貨公司。

這些商貿企業,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金陵本地市民的心目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和口碑,更是金陵城的納稅大戶。

地方上的協調工作不好做,這就讓人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