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到橋西 作品

第二章 天為棋盤星作子

此時的段祺瑞執政府,早已改換門庭多年,昔日的榮光已如斑駁的紅牆,隨著時間的推移,消逝了往日的顏色。

繞過後院的幾幢紅樓,來到社科院的東平房,賈公子輕敲許西崖的房門。

開門的是老許,三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依次等在門口,先是齊聲喚了聲“師兄”,深深地一躬之後,大男孩許聞強、丁笠,小女孩馮雅芝,才相跟著走到茶几前站好,一旁的馮崇禹也道了聲辛苦,把賈梗讓到辦公桌前坐了。

賈梗先讓三個小的在茶几前坐下,略做寒暄,掃了眼茶几上擺放好的三個棋盤,開口道:“今天,就不對弈了,先把你們這一週下的棋覆盤一下,我再說幾件事情,從雅芝開始。”

時間過得很快,師兄妹三個逐一覆盤,根據棋盤上的變化,賈梗偶爾詢問一下他們的行棋思路,順手指點一翻,更多的時候,他的思緒卻不在棋上,而在這三個名義上的師弟、師妹,實際的弟子身上,因為,這應該是給他們最後一次講棋了。

時局不易,對面幾個富家子弟,離別燕京的日子,已經迫在眉睫,幾年的相處,點點滴滴,縈繞腦海。

馮家、丁家是淞滬商人,馮家在燕京也有買賣,自公私合營後,馮崇禹便帶著包括侄女馮雅芝在內的子侄,客居燕京。

丁家晚輩丁笠,因父親在燕京病故,處理完喪事,便和寡母留在了燕京外家。

許家是燕京老派勳貴,建國後,老許在社科院謀了個職位,直到如今。

幾家人互有姻親。

這一干人等與賈梗的相識,始於三年多前。

早在穿越之初,賈梗經過短暫的迷茫和休整,便踏上了成名成家之路。

在賈梗的認知裡,不論什麼年代,成名需趁早。當然,也不論男女,成名都需趁早!

這句話張愛玲說過。這個女人,還說過通往白月光和硃砂痣靈魂深處的捷徑,甚得男人之心。

其實,這話早先還有旁人說過,但無法確認具體是誰,大概旁人沒有掌握成名的捷徑。

賈公子覺得,既不會是雲中鶴說的,也不會是胡適之說的,更不會是魯樹人說的,倒像是辜鴻銘老先生的言語。

不光是因為老先生精通九門外語、身兼十三個博士頭銜,更主要的,辜先生說過,男人要多娶小老婆,因為男人是茶壺,總要多配幾盞茶杯才是,賈梗認為這話兒中肯。

所以,成名需趁早!

作為一個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華的少年,既要趁早成名,還要木秀於林不被風摧浪打,很難。

賈公子做了很多嘗試。

打六零年秋穿越之初算起,將近的一年時間裡,在琉璃廠,他數次出手過自仿的前人字畫,這種事在如今的年代,只能掙點小錢,卻沒法出名。

後來,在城西鮑家街以琴會友,逐漸有了些名聲,卻沒掙下多少錢。

最後,在北海和後海的各大棋社,賈梗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一九六一年,東倭女棋手伊藤友惠橫掃中華棋界之後,棋壇人士深以為恥。上自陳老帥,下到販夫走卒,摩拳擦掌、掀起了一場圍棋熱,燕京城各家棋社人滿為患。

國家集訓隊的陳宗仁、尚是少年的聶保安,以及王儒楠、華易剛等人,便是在這個時期嶄露頭角的。

藉此東風,賈梗輾轉騰挪於燕京棋院之間,開始了以下彩棋為業的另類圍棋生涯。

從六一年冬天開始,三個月對弈百局,無一敗績。棋碼也從前期的一毛兩毛對局費,漲到了十塊一局的指導費,僅此一項,為老賈家帶來了近五百元的收入,小小地改善了賈家的生活水準。

而他的成名之戰,是六二年的五一,和有著南劉北過之稱的劉棣懷的三局對弈。

從讓先,到猜先,再到被讓先,號為“劉大將”的劉棣懷,輸得心服口服。

當老先生問及賈梗師承的時候,賈梗的回應是,師父是方外之人,早年間曾有個名號,喚作“棋天大聖”,現如今雲遊四海去了,自己是他老人家的關門弟子。

劉先生愛才心切,想把賈梗引薦到國家集訓隊,被賈公子以志不在此婉拒,只承諾,若國有所需,必披堅執銳,臨陣殺敵,即便是木谷石、吳清流,亦一往無前。

之所以拒絕,因為賈梗清楚,幾年後,國家圍棋事業命運多舛,集訓隊被迫集體下鄉勞動,作為一個曾經的紈絝子弟,今生又只想做四體不勤的少爺秧子的人,賈公子覺得,自己還是不要淌這趟渾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