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水七絃 作品

第 52 章 山林田土(二)

 天幕上那個世界的人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姜海藍好(fei)為(hua)人(duo)師,語氣愉快地bb道,“這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人類活動的減少,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成長。”

 “寨子上的人們不進山林裡砍柴了,不去山林裡放牛了,一年四季不穿過小路去種地了,那些藤藤草草自然就長起來了。”

 姜海藍笑了笑,“為什麼大家不進山了呢?因為大家去外地打工了。”

 “當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得到的收入,不如在外面打工一個月賺的錢多,那大家自然會選擇去外面打工。”

 “當口袋裡有足夠的錢,煮飯、炒菜、燒水、取暖,可以用電,可以買蜂窩煤、鋼炭,可以用沼氣、煤氣、天然氣、液化氣……那大家自然不會再進山砍柴。”

 姜海藍抬眼望向遠處的山林,一大片一大片蒼綠色的樹林印入眼底。

 她故作深沉地說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但是,有工業化,才有綠水青山。”

 ——

 各大平行時空的有識之士露出了驚愕的表情。

 現代人總有一個誤解,以為古代沒有發展近現代的工業,沒有城市化帶來的破壞,到處都是青山綠水。

 但事實上,自隋末唐初起,就已經出現了森林枯竭的徵兆。

 明朝不止有小冰期,也有林木稀少、山脈光禿。

 清朝就更不用說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為證。

 所以,唐末朱溫拆長安的建築獲取木材來建洛陽,北宋初年去隴山以西的森林裡砍木頭供汴京建房屋,明朝朱棣去湖廣、**的深山老林砍巨木運回京師修紫禁城,明萬曆年間的播州土司楊應龍獻好木材七十棵受賜飛魚服和都指揮使職……

 森林枯竭、水土流失,已有千百年之久。

 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也都很清楚。

 但是沒辦法。

 “當然沒辦法。”

 明朝位面。

 明成祖時期。

 朱棣雙手一攤,露出一個無奈的表情,“煮飯、燒水、取暖,修房子、打傢俱,造車、造兵器,建橋,修陵寢……哪一樣不需要砍樹?”

 千百年皆是如此,人越多,需要的木頭也就越多。

 就算是各地當官的知道多種樹,那樹長得能有砍得快?

 田間乾草都被撿來當柴火燒了。

 要說保護山林……百姓的生存都成問題了,還談什麼保護樹木?

 ——所以也不是古代的人們不懂得要喝熱水,不懂得要勤洗澡,不喜歡吃熱食喜歡冷菜,而是沒有那麼多木柴給他們燒啊。

 明清兩朝的君臣富商看著天幕上的林省和江城可是眼熱得很。

 那麼高的植被覆蓋率,得有多少適合建房子、修宮殿、修陵墓的好木頭!

 姚廣孝聽著姜海藍叭叭叭他們不用進山、不用砍木頭,沉沉地嘆了口氣,“他們用了‘電’,‘電’能夠照明,能夠做飯,能夠取暖。”

 從看到

 天幕以來()?(),

 大家見識到了照明的“電燈”()?(),

 吹風的“電風扇”()?(),

 讓室內冬暖夏涼的“空調”?()?1?&?&??()?(),

 取暖的“電爐桌”,洗衣服的“洗衣機”……

 這些都是用“電”。

 雖然不知道天幕上的人是如何得到、使用“電”的,但想來應該是不用燒木頭。

 做飯、取暖這兩件大事不需要砍木頭了,那自然能夠節約不少木材。

 夏元吉聞言點了點頭,“你們還記得姜海藍從林城開車去江城,一路上過的橋嗎?”

 丘福明白了他話裡的意思,道,“還有江城橫跨漢江的大橋。”

 夏元吉道,“那可不像是木頭和石頭。”

 朱棣兩隻手背在身後,目光幽幽,“他們的大船也不像是木頭建造的。”

 朕造大船也要很多很多木頭,去雲貴川搞嗎?

 解縉重複了一遍姜海藍所說的詞,“蜂窩煤、鋼炭、沼氣、煤氣、天然氣、液化氣……”他搖了搖頭,“也不知道這些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