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社桑落 作品

第158章:準備出航


                 2月14日,復興艦完成舾裝,陳英將軍代表海軍部,於2月16日親自乘坐泉山號炮艦抵達外港,準備開展戰艦驗收工作。

  站在旅順號的指揮艦橋上就能遠遠的看到,在不遠處的海面上,一艘體態修長的戰艦穩穩的停在海上,單側可以觀測到一座四平八穩的艦橋與四座稜角分明的威武炮塔。

  正常情況下,復興號的主炮僅有前主炮(甲字炮塔)和左主炮(丁字炮塔)向前,中主炮(乙字炮塔)和後主炮(丙字炮塔)間隔後桅杆呈階梯分佈。

  復興號的塗裝是本國海軍如今的制式塗裝,從中俄戰爭後期開始採用,上部為淺灰色,下部為紅色,如天河級驅逐艦均採用該種塗裝。

  在甲字主炮和艦橋後是一座在本國其他戰艦上均沒有出現過的三足桅杆,這種桅杆相較於傳統的立式桅杆要輕便不少,前後兩根桅杆節省了近300噸的重量,但這座桅杆上各種儀器、天線與複雜的索具依然讓其充滿了壓迫感。

  作為本國工業的結晶,復興號代表了中國工業與科技的最高水平。

  泉山號泊於港內,陳英等人乘坐交通艇登上覆興號。

  上艦之後,陳英受到了眾人的歡迎,先是與接收委員會的委員長,也是即將擔任艦長一職的殷海賓上校相互敬禮致意,然後又與全程參與建造的魏瀚總監和輪機專家陳兆翱總工握手致意,最後在眾人簇擁下,步入寬敞的艦上會議室,聽取舾裝彙報和試航計劃。

  先拋開彙報內容,單論艦上空間,就給了陳英不一樣的感覺,看著會議室的設置,陳英連連感慨,莫說藝新、福星這些古董船了,就是寧海這些巡洋艦的會議室也是擁擠無比,會議室在艦長艙室外面,正副艦長和部門長落座之後,其他人只能站在後面,人一多,這空氣不流通更是難受。哪怕是到海若號這些戰列艦,會議室也常出現空間不夠的情況,至於其他的居住環境就更不必說了。

  前些年的擴軍雖然規模巨大,但所有艦船的遠航能力都比較一般,雖然在航程上依然看得過去,但艦上的生活水平實在不行,並不完全具備遠洋作戰的能力。

  因此,這次建造復興號,魏瀚就在設計過程中大大增強了戰艦的宜居性,儘管為了降低預算、減少工程量及增強結構,造艦委員會最終將下甲板的舷窗取消了,但這並不代表復興號就是個悶罐子了,復興號增加了許多換氣設備,讓復興號的空氣環境更上一層樓。

  對於大幅增加電氣設備的復興號來說,管線燈光佈局本來就要比前無畏艦大得多,因此相對來說,增加了換氣設備和管道的工作量其實並不大,施工方面就更小了。

  艙室佈局上,由於艙室採用水密設計,艙室數量也有明顯增加,至少不會像以前一樣,戰時人員增加後還得要加層吊床睡,如果是在輕型艦艇上,保不齊還要擠熱鋪,再加上艦上通氣一般,又溼又熱,大家在艙室裡基本就沒幾個穿好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