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171章 四面合圍

興華軍震耳欲聾的火炮聲漸漸停止,三十多門重炮因為連續發射,不得不停下來散熱,按照彼時火炮的性能,基本上連續打上十幾發就要進行散熱,縱然興華軍的火炮採用了更加先進的鑄炮方法且製造局的工藝檢驗也非常嚴格,但也不過是能連續射擊二十幾次。



興華軍為了保險起見,一般規定重炮的連續射擊次數為二十次,二十次之後就要停下來散熱,但即便是二十發炮彈,算上三十多門重炮的數量,整個安南軍的炮兵陣地結結實實捱了六七百發烈性開花彈。安南炮兵的死傷人數超過一千五百人,除了城頭的數十門火炮的炮手之外,城下炮隊的炮手幾乎傷亡殆盡,已經不具備戰鬥力。



鄭根看著滿地的死屍和散落的火炮,不禁悲從中來,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炮隊竟然會被對方打得這麼慘。現在,遠程火力已經崩潰,安南軍只能殺上去,用數量優勢來碾壓對方。



兩軍炮聲同時停止,對於安南人來說倒是個不錯的信號,至少步兵在衝鋒的路上不會遇到火炮的威脅了,鄭祚知道,對方以火銃見長,高衡這傢伙善於使用火器,但是沒關係,看興華軍陣地的正面,也不過數千人馬,自己這邊京軍的前鋒也是火銃兵,縱然讓敵軍先射擊一輪,己方的火銃兵只要能靠上去,也能跟對方打個平分秋色。



為了這一仗,鄭祚也是精心佈置,吸取前面多次的教訓,京軍雖然是左右出擊,但是配置還算比較合理,比如左邊的一萬京軍,前方是數百盾牌手,這些盾牌都經過了加強,鄭祚自己測試過,在八十步距離上安南軍隊使用的鳥銃是打不穿盾牌的,盾牌手的後面就是火銃手。



安南使用火器的歷史也有很長時間,並且歷代統治者也比較注重火器的發展,還經常吸收佛郎機等西洋人的先進技術,所以安南火器技術跟倭國一樣,很有特點。自然,軍隊中裝備火器的士兵不在少數,而且他們是鄭主防衛升龍府都城的士兵,精銳程度自然不是四鎮兵可比,光是裝備各式火銃的士兵就達到了五六千人之多,其中有一半都是鳥銃手。



這些鳥銃手們壓低身形,緊跟在盾牌手的後面,鄭祚的戰術是,讓盾牌手抵近到八十步的距離上,甚至更近的距離內,然後由火銃手用鳥銃跟興華軍的火銃兵對射,即便自己這邊的火銃手不如對方,就算是全軍覆沒,也能換掉對方一大半人,沒有了火銃的加持,剩下的數萬大軍直接撲上去,就算是一人一口吐沫,也把他們淹死了,更不要說還有五千騎兵助戰。



王奇放下千里鏡,隨著命令下達,密密麻麻的火銃從興華軍將士們的肩頭翻下,所有人端起火銃,瞄準前方正在殺過來的人海。興華軍火銃兵雖然裝備了製造局打造的防護力極好的鎧甲,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在陣前臨時插上了一排步兵盾,用來作為臨時隱蔽的防線。



興華軍的盾牌不用士兵手持,而是在步兵盾的下加裝兩個尖釘,另外在盾牌後面再安裝一個支撐的鐵桿,使用時將盾牌底部的釘子插入土地,然後將鐵桿撐在地上,形成一個三角形,用來固定盾牌。



製造局做過測試,使用安南軍的普通火銃,六十步以內也許可以摧毀盾牌,但是銃彈穿過盾牌之後威力大減,無法打穿火銃兵的板甲。



相反的,興華軍火器性能卻將對方按在地上摩擦,王奇看見了對方的盾牌,可是他們的盾牌在四四式火銃面前根本不夠看。



高衡眯起了眼睛,四四式火銃經過多次測試,八十步的距離上,明軍使用的步兵盾即便是兩塊疊加在一起,都能被輕易打碎。後世某電影,士兵頂著個鐵鍋就能擋住火銃隊射擊的場面純粹是扯淡。鐵鍋要是能擋住銃彈,那鴉片戰爭所有清軍頂個鐵鍋不就能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