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漁夫 作品

第168章 戰鬥打響上

 “世子殿下,我們觀察了對方前鋒,他們的裝備好像很差。”前鋒四鎮兵大將鄭廷派人前來稟報道。

 鄭祚咬了咬牙,高衡這是在做什麼,他的主力在哪裡,把這些人放在前面是什麼套路?

 “殿下,進攻吧。”安德森在旁邊提醒道。

 鄭祚點了點頭,“按照既定方案,進攻!”

 “殺!”數萬大軍發出一陣吶喊,大陣開始緩緩向前移動。鄭祚也不傻,他知道對方善用火器,所以跟高衡一樣,鄭氏的炮兵擺在了四鎮兵的後面,跟隨四鎮兵一起移動。

 鄭祚一聲令下,中軍不動,前鋒先行,炮兵和左右兩軍跟進,他們前進的速度並不快,鄭軍小心翼翼接近保皇軍。

 高衡舉起千里鏡,密切注視敵軍動向,一邊提醒道:“告訴吳榮,千萬別心急,等待敵軍開火,鎖定他們的炮兵陣地。”

 在吳榮的炮兵旅當中,還有一個魯濱遜帶來的大殺器,或者說這東西其實算不上是新鮮玩意,只是在明末的炮兵當中已經失傳了,那就是炮兵象限儀。實際上,早在數十年前,西洋的船隊就已經裝備了象限儀,象限儀原來是天文測量器具,但是不知道是哪位天才,竟然想到了象限儀在炮兵測距中的作用。

 比如英格蘭的艦隊炮兵,就將原本的炮兵瞄準變成了一個幾何學應用題,只需要利用象限儀測定距離參數,對照射表,就可以調整方位、角度,實現精確瞄準。

 這玩意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神秘,在明代已經有不少接觸了西方的學者應用到了象限儀,比如孫元化的幾本著作當中就已經提到了象限儀的妙用,並且記載了西方炮兵是怎麼使用的。但是滿清誤我華夏幾百年之後,反而是退化了,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明代就已經有記載的象限儀竟然沒有炮兵會用,清軍炮臺的瞄準裝置就是一塊從上而下鑽了三個孔的鐵板,每個孔代表不同距離。

 清代西學大師魏源得知後,經過研究,開始恢復象限儀瞄準技術,認為“自一十丈至百丈左右,皆有逐處加高補墜高低轉移。如擊七八十丈及百丈,制一象限儀,插入炮口,如上段所述方法加高一度,至五十丈高八尺七寸四分,至百丈高一丈七尺四寸八分,攻擊甚準。”

 高衡知道這玩意,畢竟特種兵的作戰要求就是要熟練使用基本武器,後世我軍的象限儀當然是比較先進的了,不過當魯濱遜把英格蘭的原始象限儀拿出來的時候,高衡還是一眼看穿了這玩意的用途,並且手把手教授了吳榮,加上自己對於後世象限儀的一些理解,興華軍的象限儀使用方法可比英軍還要先進。

 彼時的西洋軍隊,象限儀和火炮是分開的,但高衡在火炮後部加裝了一個平板,將魯濱遜的象限儀底座磨平,釘在了平板上,這樣象限儀可以隨著火炮射角的調節而移動,通過測定密位,便能知道射擊的距離,雖然沒有後世那麼精準,但是放到明末這個時代,已經是跨越式發展的武器了。

 吳榮的炮隊之中有三門這樣的測定炮,三門試射之後,所有火炮調節一致的俯仰角度,便能做到精準打擊。

 “進攻!火炮準備!”數萬鄭軍殺氣騰騰,朝著保皇軍的方向攻擊。保皇軍剛才被黎維佑鼓舞起來的士氣頓時洩去,他們雖然一路過來勢如破竹,但是說實在話並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戰鬥,現在數萬大軍壓迫過來,不少士兵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要不是制定了他們往後撤的作戰計劃,恐怕保皇軍的士氣已經崩潰了。

 “炮兵,瞄準敵軍,開火!”鄭軍的三百多門火炮除了城頭的數十門城防炮之外,剩下兩百多門都集中在城下的軍隊之中。負責指揮的炮兵大將是鄭根,此刻他的命令下達,炮兵們立刻停下,調整火炮射擊角度,兩軍相隔二三里,對方火炮已經能夠得著保皇軍了。

 轟轟轟,鄭軍重炮搶先開火,他們集中了鄭氏全軍的精銳火炮,包括大將軍炮和仿製的西洋火炮。大量的炮彈從四鎮兵的身後拋射出來,飛過四鎮兵的頭直接砸向了列陣的保皇軍。

 轟隆轟隆,實心炮彈砸在地面上發出了巨大的聲響,當場犁出了數十條血衚衕,在炮彈射擊線路上的保皇軍士兵紛紛被擊倒,讓人牙酸的骨斷筋折的聲音瞬間響起,伴隨著的是飛上天空的殘肢斷臂,大量的士兵慘叫著翻滾在地,旁邊就是他們的斷肢,哀嚎聲一片,濃重的血腥味充滿了整個軍陣的上空。

 “哈哈,打中了!”鄭根提起千里鏡觀察戰果,雖然第一輪火炮只是概率射擊,但是架不住數量多,各個角度的火炮總有打中的,眼見保皇軍一片人仰馬翻,鄭根只覺得勝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