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趙雅之 作品

第466章 假的香港人

  但我們要明白,電影和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舞蹈這六大藝術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它是綜合了六大藝術的第七藝術,我們在創造一部電影的時候,要集合眾人的智慧,它不是導演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這就決定了,如果你想完成一部你心中的電影,它的成本會非常昂貴,不同於你寫一首詩,畫一幅畫,作一支曲。

  所以我們在拍電影的時候,往往需要一名投資人,我們電影人需要對投資人負責。

  他投錢給你拍電影,助你完成夢想,在道義上,你得對他負責,你不能坑他,不能害他賠錢,對吧?”

  曹保平點點頭,說道:“很對,所以您認為電影的商業大於藝術?”

  楊葉搖搖頭:“這要看你對藝術的定義是什麼。唐宋時期,詩詞非常繁榮,宋朝時有井水處皆歌柳詞,可見當時的群眾基礎。

  但經過不斷發展,詩詞變得越來越小眾,只在文人之間流傳,於是話本就開始興盛。

  話本不斷演變,許多人參與進來,到了元明清三代,小說得以繁榮,我們今天視為民族文化瑰寶的四大名著都是那一時期誕生的。

  但是,我們現在連四大名著的作者都無法確定,《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不過是魯迅、胡適之等人附會出來的。

  《紅樓夢》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也是一段疑案,還有《金瓶梅》的蘭陵笑笑生到底是何人,又有誰知道呢?

  可見當時的作者,並沒有把寫小說當成一件多麼高雅的事情,否則的話,怎會不以真名示人呢?

  但恰恰是這樣的作品,因為生長於群眾之中,才會擁有無窮的生命力,得以流傳至今。

  今天國內的很多文學大家,我說句實話,一百年後,他們的大作都會湮滅於歷史之中,再無人提起。

  反而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因為夠通俗,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會得以流傳下去。

  藝術如果脫離了群眾,那就等於失去了生命力,會很快消亡,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進博物館。

  如果一個藝術家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普通人不配欣賞他的藝術,那我要送他一句詩。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楊葉現場背誦了記念魯迅的現代詩《有的人》。

  學生們都非常驚訝,楊葉一個香港人,不僅知道毛主席的話,還知道臧克家的詩,知識太淵博了吧?

  而且啊,他的普通話還說得這麼好,他是一個假的香港人吧?

  ……

  楊葉隨後又提到了內地電影,自從第五代導演崛起之後,獲得了一些獎項。

  “尤其是陳導演的《黃土地》、《孩子王》,但這兩部電影回到國內上映後卻無人問津,觀眾不愛看。

  還不僅僅是觀眾不愛看,《孩子王》在戛納參展的時候,

  我們白楊電影公司的副總經理,著名演員徐風,還有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等人都去看過。

  大家的一致意見是……看不懂。

  連資深的電影界人士都表示看不懂,給普通群眾的觀感可想而知。

  當然,我這裡並不是否認陳導演的才華,事實上徐風看完之後不明覺厲,非常欣賞陳導演,還表示以後一定要和陳導演合作。

  

  我的疑問是,你的電影到底是拍給誰看的呢?只給懂的人看?

  哦,不明覺厲的意思是,雖然不明白你想表達什麼意思,但感覺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哈哈哈……”

  臺下一陣鬨笑,被楊葉的解釋新奇的四字縮寫逗樂了。

  但楊葉的話也讓現場的不少人非常迷茫。

  說實話,內地的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電影人才,是看不起商業電影的。

  比如張一謀早期就正面說過,他看不起商業電影,認為那不是藝術。

  他後來和鞏莉跑到香港發展,答應程小東,接拍《古今大戰秦俑情》。

  其實他根本就看不上這部電影,只是找個機會,方便和鞏莉偷情而已。

  另外,他也考慮到鞏莉是個演員,需要到香港發展,所以願意幫她一把。

  儘管如此,這部電影因為有了張一謀的參與,藝術水準大幅提升。

  鞏莉穿著紅衣,驀然回頭,然後義無反顧地躍入火海的那一幕,搭配葉倩文的《焚心以火》,堪稱神中神,以程小東的水平,絕對搞不出來。

  楊葉的話顛覆了一些學生的認知,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回到了幾十年前的老路。

  因為他強調毛主席的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