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趙雅之 作品

第264章 首屆金像獎

  “哈哈哈!”

  臺下一陣大笑!

  歌還是要唱的,於是楊葉就和鄧麗珺現場演唱了一遍《鐵血丹心》。

  “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拋開世事斷仇怨,相伴到天邊。”

  歌聲一起,彷彿久遠的回憶一般拉開序幕,緩緩道出射鵰的主題。

  兩人的歌聲一高亢,一甜美,將俠之豪邁與情之纏綿交織在一起,悅耳動聽,叫人如痴如醉!

  ……

  金曲獎結束之後,第一屆金像獎比原時空提前一年誕生了。

  由於楊葉深度參與,向張敏怡提出了大量的建議,後來又邀請各大電影公司,電影行業的各大從業人士參與討論,使得它從誕生之初,就成為了香港乃至整個華語電影人的盛會。

  縱觀世界各地的電影獎項,不得不承認,美國電影金像獎是相對來說最公正的。

  它的獲獎作品由擁有奧斯卡投票資格的電影製作者,資深影評人,演員,導演、攝影師……組成的評委團投票產生。

  除了最佳電影之外,其他獎項採用贏家通吃制,即得票最多的電影獲獎。cdn.y13398281206.com/apk/aidufree.apk  愛讀免費小說app更新最快,無廣告,陳年老書蟲客服幫您找想看的書!

  要獲得最佳電影,得票數必須超過50%,如果首輪投票沒有電影獲得超過50%的投票,便剔除得票最少的電影,重新投票,直至選出為止。

  早年奧斯卡評委人數較少,以老白男為主,還算比較容易公關,所以一直被人詬病。

  到了後期,電影學院大幅提升評委的人數,提高女性、有色人種的比例。

  使得評委團的規模多達萬人,涵蓋各種人群。除了美國本土之外,還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評委。

  比如,許多大家熟知的中國電影人,許多都是奧斯卡評委。

  於東(電影執行人員協會)、吳驚(演員協會)、姜文(導演協會)、顧長衛(攝影師協會)、嚴歌苓(編劇協會)……規模多達百人。

  插句題外話:華人評委中,有人從不投票,比如陳凱哥。有人年年坐飛機去投票,比如鄔君梅。

  這時候就不太好公關了,因為會員太多,過於分散,又各有傾向性,導致公關成本直線上升,不划算了。

  當然,想要公關還是可以公關的,任何獎項都有自己的黑幕和傾向性,這個是無法杜絕的。

  

  在奧斯卡的評選機制下,特別好的電影仍然可以服眾,能夠拿到獎項。

  但是在競爭膠著,影片質量相差不大的時候,公關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

  但是相對於歐洲三大獎,比如戛納電影節的九人小團體,得獎全靠該屆評委的口味而言,還是要有說服力得多。

  至於國內的金雞獎,辣雞程度前文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

  本時空的金像獎從誕生之初,就採用了後世奧斯卡那種大評審團的模式。

  由香港電臺臺長張敏怡牽頭,《電影雙週刊》的舒琪、陳柏生協助,和各大電影公司頻繁地開會溝通,在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之中,推選了108人組成最初的評審團。

  這108人涵蓋電影製片人、導演、演員、攝影師、剪輯師、武行、音樂人……各種門類。

  為什麼是108人?討個彩頭罷了。

  反正評審團人數並不是固定的,以後每年都會增加,一旦成為評委,就是終身制,永久擁有投票權。

  增加的方式主要是:每年入圍金像獎的電影從業人員,自動成為金像獎評委。

  除此之外,通過評委的推薦,也可以邀請一些專業人士加入評審團。

  ……

  1981年3月3日,太平戲院門前星光熠熠。

  經過長達一年的協商,準備,金像獎獲得了香港各大電影公司的鼎力支持。

  所有入圍的電影從業者悉數參與,無人缺席,陳龍也從美國趕了回來。

  比起原時空那寒酸樣,牛逼了百倍不止。

  本時空的金像獎也不像原時空那樣封閉,只評選香港本土電影。

  這一次,將臺灣電影也納入了進來,但凡1980年在香港上映過,達到了評選標準的臺灣電影,都可以參選。

  其實舒琪等人最開始並不希望臺灣電影加入進來,認為香港的金像獎就應該只評香港電影。

  楊葉知道後,反問:“既然金馬獎可以選香港電影,為什麼金像獎不能選臺灣電影?不能光佔別人的便宜,自己一點不付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