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豆腐乾 作品

第109章 上學堂

 清河村村學也是在村尾,距離周秀才家的宅院不遠。

 就如隔了條衚衕,人還不到學堂大門口就能聽到讀書聲。

 顧文軒倒無打誑語,村學於他而言,很熟悉。

 這邊門房也有人守著。

 此人正是之前周秀才家老僕的兒子。

 即是門房也是長隨。

 其母是學堂為外村學子準備午飯的廚娘。

 進院門。

 過拱門。

 東側一列廂房無隔斷,一通到底的一排排一列列桌椅,坐在其中搖頭晃腦讀書的小豆們就是蒙學班的小學生。

 對面同樣長的西廂房進學班,以是否熟讀背誦“四書一經”為界分成了兩個小班,如今共有學生三十五人。

 待四書一經熟讀背誦之後,經考核,通過了就可直接從甲二班升入相對而言人數較少的甲一班學習。

 他退學那一年就在甲二班,聽說最少三五年才能進甲一班,還了得,嚇倒,這也是棄學的原因之一。

 甲一班就類似備戰縣試、府試以及院試的複習班,著重於習舉業,也就是學作時文,被稱之制藝。

 制藝是科舉中的大難題,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非中途棄舉,不然將會一直延續到中進士登科為止。

 其實科舉這條路,並不是每個人一條路走到黑,往往一個班上二三十人能有一半人堅持走下去已是了不得。

 基本上進學的路上,絕大部分學子都會卡在童生這道坎上,能中秀才的少之又少,舉人更是萬里挑一。

 因而一個以接收本村學子為主的甲一班,今日居然還有通過府試想堅持住闖院試中秀才的七人,著實不易。

 再將周童生算上的話,共有十六人的甲一班就佔了一半童生,何況剩下八人裡已有五人通過縣試,只三人還沒下場。

 此三人中就有年初剛升入甲一班的大江,算是最為年幼,基礎卻相當紮實,由此可見周秀才還是很能力的。

 正房廳堂供奉的孔聖人。

 左邊是周秀才給同窗老友兼大舅子白舉人準備的書房,左邊是周秀才和他教出來的鄰村秀才的書房。

 像他教出來的李秀才,因接連守孝三年不能參加鄉試,不得離開縣學讀書,就經常來這邊住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