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

 轉進了書房,張九齡正在伏案處理政務。

 “老師,我又給你找了一個學生。”李長安對著張九齡笑了笑。

 張九齡抬起頭,看到了有些緊張袖手站在一側的王縉,他無奈看了李長安一眼:“也是今歲科舉?”

 “老師果然料事如神。”李長安小小拍了個馬屁,“這是王維之弟,王縉。”

 張九齡詫異道:“摩詰之弟?摩詰之才不在老夫之下,他的兄弟考一個科舉應當不成問題吧。”

 他不是狀元,王維是狀元,單論才學,王維年紀雖輕,卻是出了名的少年天才,未必不如他。

 李長安笑了笑,對著張九齡眨眨眼:“是想讓他跟隨老師學一學治理地方的本事。”

 張九齡頓時明白了李長安的意思。

 她也不擔心王縉會考不上進士,讓王縉跟著他學習的不是科舉的學問,而是治理地方的本事,這是為王縉日後外放做打算的。

 “讓他跟著你吧。”張九齡想了想道。

 他對著王縉指了指李長安,笑道:“若是隻論治理地方的本事,老夫也未必比得上她。”

 張九齡在見過李長安治理寧村之後,已經升起了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感慨。

 李長安也不客氣,既然張九齡都覺得她做的好,那她就親自帶著王縉——以鍛鍊他為由指使他幹活。

 規培生,就是要了往死

 裡用嘛。

 “你看此村如何?”李長安帶著王縉在寧村轉了兩圈。

 沿途遇到的男女無論是黃髮老人還是垂髫小兒見到李長安後都十分尊敬的向她打招呼,看的王縉眼中神采漣漣。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得,乃是人間桃源。?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王縉稱讚道。

 他已經從旁人口中得知了這個村子是李長安實際上治理出來的,親眼見過村子的繁榮之後,王縉更是對李長安佩服的五體投地。

 先前張九齡讓他跟著李長安學習治理地方時,王縉心中是憂慮的,跟著公主學理政?這能行嗎?

 親眼見到寧村的繁榮和百姓對李長安的尊敬後,王縉才明白,原來張九齡那句“老夫未必比得上她”並不是自謙之語。

 李長安鄙夷地瞪了王縉一眼:“黃髮垂髫,怡然自得,這是好事兒嗎?”

 這還不是好事嗎?陶淵明文中的大治之世也就這樣了啊。

 王縉疑惑心想。

 “這些孩童年少時只是瘋玩,長大後這些孩童又要如何謀生呢?你年幼時你的父母難道只是讓你瘋玩嗎?”李長安道。

 自然不是,莫說是像河東王氏這樣的世家大族,就是普通的耕讀之家也要在孩子年少時就教授他君子六藝。

 王縉覺得自己理解了李長安的意思:“公主的意思是應當設立學堂教授這些小兒學習聖賢之道?”

 “也不對。”李長安搖搖頭。

 這也不對?王縉目露疑惑。

 李長安對自己人還是很寬容的,對寧成和馮娘子,她講多了這兩個人也理解不了,所以李長安只需要對他們下達命令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做就行。

 對王縉這樣聰明有學問的自己人,李長安就需要給他講明白為何要做這些事,這些事有什麼用,要怎麼做這些事。

 “這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就算是熟讀聖賢之道又有何用呢?他們難道能去長安考科舉嗎?”

 李長安道:“他們根本考不過自小有名師教導的世家子弟。”

 就算到了明清科舉制度完善之後,考科舉也不是人人都能考的,至少也得是寒門,寒門是什麼,寒門是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是庶族,不是百姓。

 “要辦學堂,卻不是讀聖賢之道的學堂,而是教授她們謀生手段的學堂。”李長安循循善誘。

 “先教他們識字,能讀能寫就行。而後在找專門的工匠教他們不同的手藝,打鐵、木工、醫術、廚藝……這些才是他們長大之後能夠謀生的手段。”

 一項能謀生的技能才是一個普通的百姓最需要的東西,也是大唐日後強盛的根本,大唐不需要那麼多的官員,大唐需要的是農夫,是鐵匠,是醫娘。

 李長安需要的也是這樣的人才,所以她現在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人才。

 王縉恍然大悟。

 對於讓自家的孩子學門手藝這件事,寧村上下人人舉手贊同。

 甚至一向吝嗇的大唐百姓們這次主動找上了李長安,各個都願意掏錢出來建村塾,只求讓自己的孩子日後能進學校學一門手藝。

 大唐百姓們的觀念很淳樸,有手藝的匠人旱澇保收,不必像他們這些種地的一樣收成全看老天的臉色,就算以後他們的兒女依然是種地,可有一門手藝也能補貼家用,怎麼上下來都百利而無一害。

 反正現在村子富裕了,家家戶戶都有餘錢,地裡也有省力的新農具,不缺孩子這個半大勞力,讓他們去讀書也無妨。

 當然主要是因為學費便宜,家家戶戶都送孩子來,一對多的學費自然比一對一的學費便宜多了。

 只是礙於寧村孩子不算多,從六歲到十二歲所有適宜年齡的男女孩加起來也就五十來個。

 村塾目前也只開了三門課程,一門基礎識字課,一門木匠課還有一門廚子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