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神棍老爹捲成首輔 作品

第519章 先下手為強


  都說京官窮,但京官有四大肥差:吏部文選司、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選司、兵部武庫司。

  吏部文選司管文官人事調動;考功司管文官考核。

  武選司負責武將任命;武庫司管軍事後勤裝備。

  雖然上頭都有侍郎、尚書,再往上有皇帝。但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為了避免小鬼糾纏,人們通常都會花錢買路。

  有一個奇葩的現象,每逢京察或地方官述職之年,地方大官進京還得給吏部考功司的小官送禮。

  普通武將立功想升官也一樣,武選司做一點動作,比他們戰場拼命還重要。

  而這四大肥差,跟應天巡撫的油水相比,又還瘦得多。

  前面說過,巡撫一職在大明朝,理論上不屬於地方官,而是京官出巡,身上都掛著“都御史”的頭銜。

  明代早期,巡撫為臨時性欽差,差事完成、卸職回京覆命。

  比如正德年間江西匪亂,朝廷臨時給王守仁加“南贛巡撫”,讓他出巡贛州一帶,賜皇命棋牌,可調動軍隊。當時南昌還同時存在一個江西巡撫。

  有時候一省兩個巡撫,有時候又會出現一個巡撫巡兩個省。

  到中後期,巡撫和總督逐漸常規化,由臨時性差遣變成常設職務。雖然還不是專職地方官,但可節制“三司”,掌握地方軍政大權。

  海瑞任應天巡撫,皇帝給他很大的權限,錢糧稅賦、司法斷案、賑災平亂……這個肥差,內閣諸位閣老都想讓自己人上。

  高拱也在想這件事。

  從前要對付徐階,需要海瑞這樣鐵面無情、無所畏懼的人。

  現在老仇人徐階倒臺,海瑞又正好回鄉丁憂……最新消息,海老夫人壽終正寢了。

  一切剛剛好。

  高拱和張四維的關係,不僅僅是“半個老鄉”。隆慶元年高拱主持京察,跟時任吏部尚書楊博是同盟。

  當時就有人說楊博是高拱的人。

  楊博是山西蒲州人,跟張四維是兒女親家。楊博是個厲害的人物,嚴世蕃曾經評價“天下人才,惟有我和陸炳,楊博第三。”

  高拱在打倒徐階的路上,藉助了晉黨的力量。

  官場上錯綜複雜的關係,往往離不開“同鄉”、“門生”、“姻親”這些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