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神棍老爹捲成首輔 作品

第454章 又是理想主義者

  賣水泥的管事們見狀,湊在一起小聲說:“看潘大人的樣子,恨不得抓起水泥粉末吃一口。像他這樣的痴人,也是世間少有。”

  “你怎麼能誹謗潘大人?這怎麼能算痴傻?”晏松年鑽進人群裡,不贊同地說。

  “不是痴傻,而是痴迷。”管事們解釋,“潘大人為治水廢寢忘食是痴人,晏大人能夠研究出生產水泥的配方,也是痴人!”

  晏松年:“……你們是誇獎?”

  小珣小時候確實痴痴的,不過後來變聰明啦!

  痴人和天才的差距,就是一線間?

  潘季馴聽到這些議論聲,強忍著沒跳起來罵人。

  他確實是有水利的專長,但不代表他痴迷治河!

  嘉靖四十四年,他已經當上大理寺左少卿,按正常來說,他早已升大理寺卿。

  因為被調去治河,路走偏了,在治河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好好一個詩禮傳家的望族“匯沮潘氏”公子,長年累月跟河工打交道,都快變成泥腿子了!

  支撐他堅持下來的信念,就是“不朽”!

  建成像都江堰那樣的水利工程,千年不朽!

  唯有理想和信念,可以抵擋工作的艱辛、歲月的蹉跎、官場的傾軋。

  晏郎費心費力研究和生產水泥,也是因為這種理想和信念吧?

  這一刻,潘季馴覺得自己在思想高度上跟晏家父子達到一致、實現共鳴。

  都是理想主義者!

  確定水泥的功效之後,潘季馴穿著官服,嚴肅地邀請水泥廠的管事們商議捐贈事宜。

  “朝廷不是下撥了治河的專項銀子?河道衙門有錢啊?大人您用其他材料治河更花錢啊!”管事們同樣嚴肅。

  強搶還是逼捐?

  自家建水泥廠、生產水泥,也是需要原材料和人力的!

  工部侍郎晏鶴年是個很精明的人,每一筆花銷都算得很精準,不允許底下的人貪墨。

  河道的官員都說,晏侍郎在計算工程費用方面,比從前的小閣老嚴世蕃還精明。

  潘季馴說:“治河是為了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河道衙門不會強搶民財,但諸位也看到民夫艱辛。若是省下材料的錢,可以改善民夫的伙食。”

  漫天開價、坐地還錢!

  有沒有一種可能,比成本價再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