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神棍老爹捲成首輔 作品

第105章 父子倆的院試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熊熊的烈日,敢於正視嚴酷的挑戰!

  想想和自己同樣坐“陽光號”的考生、想想小珣坐在涼爽通風的大堂,晏鶴年心裡舒服了。

  只要兒子好,他受點苦算什麼!

  院試分正試和覆試,以第一場正試成績為主。

  考四書題一道,五經題一道,都是做八股文。

  四書是“首藝”,每個考生都要考;

  從院試開始,五經題是“五經”各出一道題,由考生選考。

  明代科舉,考生在《易》、《書》、《詩》、《禮記》、《春秋》五經中選一科為“本經”。

  院試、鄉試、會試,除了有案首,每一經的第一名稱為“經魁”。

  地區和家族,會有本經專精的情況。

  如成化年間,松江地區“諸生習《詩》者十之七,習《易》習《書》者十之三,習《春秋》、《禮經》者百不得一。”

  晏珣瞭解到,上一科會試,選考《詩經》者一百零六人;《易經》八十九人……

  最少的《禮記》,十九人。

  家裡幾代讀書人的,通常都是父子相承,如高郵汪氏,本經就是最少人考的《禮記》!

  晏鶴年的本經是《易》,晏珣卻選了《禮記》。

  說出去誰信啊!

  秘戲圖高手蘭陵喵喵聲,竟然是治《禮記》的!

  這不是跟汪三老爺一樣,斯文敗類嗎?

  話說,考《禮記》的人少,競爭卻不會小。

  因為,朝廷出於保護各經等原因,類似南北榜,各經有錄取人數比例。

  也就是說,選考人少,錄取的人也少。

  南直隸這邊,因為有幾個大族治《禮記》,選這一科的考生,又比其他地方多。

  總之,選哪一科都不能降低難度。

  對於晏珣的本經選擇,晏鶴年嘀咕過幾句“子不類父”。

  晏珣的解釋……“我們父子一起上陣,還是分開賽道比較好,說不定包攬兩科經魁呢?”

  晏鶴年:……兒子有一種迷之自信。

  晏珣已經開始做題。

  第一道四書題是“至剛以直養”,出自《孟子》“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雖然是截了上下句,但比那些牛頭不對馬嘴的截搭題像話多了。

  在研究朱衡喜好時,晏珣就發現這位提學大人不喜歡出刁鑽古怪的截搭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