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趙緒 作品

第429章 帝國開戰後的情況(二)

  這其實和大夏的戰術特點有關。

  歐洲那邊交通網絡發達,可以支持他大規模調集軍隊。

  並且歐洲那邊動不動就是把戰線拉個幾百公里出來。

  有這樣的戰場寬度,進行幾百萬人的大戰役,很正常。

  另外一點,就是歐洲那邊的戰術缺乏,習慣性喜歡正面對敵,拼的就是一個雙方後勤實力。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戰爭規模大,投入的兵力多,時間長。

  而大夏這邊卻恰好相反。

  首先是交通問題,除了帝國本土,交通便利之外,你再看看周圍的國家。

  高棉,安南,東籲,暹羅,哪一個不是之前的殖民地?這地方的交通能好?

  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如果讓大量士兵投入到戰鬥之中,那麼後勤的壓力會成倍增加。

  目前這種一個方向,幾十萬人,是帝國軍部通過計算,得到的最優解。

  第二點就是帝國的高級指揮官,相比較那種無腦的正面作戰,很喜歡抓住時機,攻擊對方的薄弱點。

  整個關鍵點戰場寬度不過才幾十公里,甚至只有十幾公里。

  這樣的戰場寬度,以帝國現在,一個方面軍,幾十萬人已經足夠了。

  這就好比,歐洲主要是面攻擊,而大夏則更喜歡以點破面。

  以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這一直以來,都是大夏人的理念。

  當然了,如果條件允許,也有機會,帝國不介意讓敵人見識一下什麼叫做鋼鐵長城,什麼叫做百萬雄師。

  中西伯利亞地區,那邊還需要半個月才能開打,而在東南亞地區,則是另外一副場景。

  龍驤軍,東川軍和夷州軍主力,包括後續趕來支援的膠東軍,南粵軍主力已經抵達東籲,準備隨時對約翰帝國的天秀髮動進攻。

  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防禦,則是交給了帝國的新修建的駐防師和當地招募的治安團來負責。

  與此同時,為了鎖死印度洋進入帝國南海的通道,帝國投入超過六千萬帝國銀元,重建了馬六甲要塞。

  並且在馬六甲關鍵航道上,佈置了大量的水雷。

  而且在馬六甲港內,帝國還長期駐紮一支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