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開局接盤劉備,再造大漢王朝 作品

第708章 改元登基

  登基大典足足折騰了一個時辰,劉琦才宣讀,諡父劉表為昭文皇帝,夫人習氏為皇后,長子劉能為皇太子。

  說實話,劉琦對這個太子之名大為不滿,但奈何是劉表所起,大概是覺得先前兒子太過無能,所以將希望寄託在孫子身上。

  除此之外,封弟劉琮為文獻王,負責收納百家之言,校訂天下經典部集,刊定《炎漢大典》,隨著印刷術日趨成熟,劉琦想盡早把這些史料典籍保存下來,後世遺失太多,實在令人惋惜。

  一直鎮守益州的劉磐封蜀王,整個西南地區,劉琦要的不僅是安定,急需開拓發展。

  又封劉協為中山王,但劉協再三不受,不願再牽扯權力之事,只好與劉琮相似,封仁濟王發揚中華醫書,暫居鄴城整理皇家醫藥典籍。

  隨後劉琦又發出一道令所有人大出意料的詔書:封因王事沒於襄陽的劉備為昭烈公,配享太廟。

  眾文武錯愕之際,又大感劉琦仁德之心,成就大業不忘舊恩,名望又無形中漲了一波。

  另因寇封冒死救出天子,保全劉協性命,賜姓為劉,封威侯、龍驤將軍,待北征後統管羽林軍,鎮守長安。

  隨著劉琦不斷推行新政,結合歷朝官員制度,三省六部制已經趨於完善,不等陳群獻策,又將官員定為九品至一品,分別按不同的朝服、顏色區分。

  三公雖依然為最高等級,卻無實權,選德高望重的當世宿老擔任,可參議朝政,分別為司徒楊彪、司空張昭、太尉蒯越。

  以荀彧為中書令,諸葛亮為尚書令,法正、徐庶、魯肅為侍中,取消丞相之職。

  六部尚書總管政事,吏部尚書伊籍、戶部顧雍、禮部尚書向朗、兵部尚書費禕、刑部尚書劉巴、工部尚書張紘。

  另有禁軍、大理寺、御史等皇宮百官數十人,均由荀彧等人舉薦選拔,各州郡刺史官員暫不做變動。

  武將以關羽為大將軍、定國公,統管三軍,周瑜為衛將軍、平國公,張飛為車騎將軍、安國公,黃忠為驃騎將軍、護國公,趙雲為右驍衛大將軍、寧國公,魏延為左驍衛大將軍、英國公。

  這些都是當年輔佐劉琦崛起的功勳之臣,功勳卓著,在軍中威望極高,特封公爵,雖有些出人意料,卻無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