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 44 章

 他徹底陷入迷茫,已分辨不清是怎麼一回事。

 而回到齊國公府的崔舒若,在之後的日子裡,一直在作畫,是一種旁人沒見過的花,她讓管事出去採買,儘量找西域來的客商,看看能否有認識並且可以賣給她的。

 但一連幾日都收效甚微。

 因為胡人的南下,中原大片土地狼煙四起,西域的商人想過來也變得不易。要知道胡人自己的政權也不穩固,別看他們殺起漢人來不留情,自相殘殺時同樣狠絕。

 雖然尋找棉花的事情不順利,但崔舒若並沒有氣餒,她不是做夢能一蹴而就的人,而是試著開始畫壓棉花的種種器具。

 棉花裡頭的籽多,靠一點一點摘要耗費到什麼時候,還有如何變成能用的絲線,都是需要經過一道道工序的,並非嘴巴一張一閉,一切就迎刃而解。

 她雖然是理科生,但也做不到隨隨便便就能畫出何時的尺寸。能知道這些,還是靠她爺爺愛好廣泛,動不動愛教她歷史上有趣的改革和帶來廣泛影響的變動。

 而衣被天下得黃道婆,自然也在其列,她改造和製造的機具,崔舒若勉強有點印象,過了這麼多年,依稀記得大概的輪廓。

 在崔舒若陷入回憶,不停的浪費紙張時,婢女們卻閒聊起前院的事。

 說是鄭十郎最近日日帶著他堂兄鄭衡之到趙巍衡那借書看,說是借書,帶回去尋人抄錄一份也就是了,何必要如此麻煩。

 說不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就是不知道府上兩位娘子,就是是衝著誰去的。不過,兩位鄭家郎君都是建康城裡難得的才俊了。鄭十郎雖比鄭衡之略遜色些,但也說得上是俊爽有風姿。

 而且兩位郎君,不管拎哪個出來,和娘子們都是相配的。

 崔舒若聽著,卻覺察出不同來。

 鄭衡之……就是崔神佑自幼定下親事的未婚夫。

 那麼,當日給她送去絹布的,就是他嗎?

 崔舒若不會真以為對方只是來借書的,明顯只是幌子,齊國公府藏書再多,能叫傳承了數百年的滎陽鄭氏的子弟痴迷麼?

 對方已如此明顯,崔舒若自然是要圓一圓他意的。

 崔舒若喚來鶯歌,向她詢問前院的事,後來又讓她去弄清楚鄭衡之每日都是何時去趙巍衡院子裡的。

 這點小事對家生子的鸚哥而言,簡單得很,但她更好奇的是自家郡主娘娘怎麼會突然對一個外男有意。

 難不成……

 正好的年紀,一個是權貴家中的郡主,一個是高門世家子,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

 但鸚哥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必要提醒自家主人一二。於是,她猶豫的說道:“二娘子,您身邊時短短少不了人的,尤其是去外院,少說身邊也得跟著十幾個人,若是有何事,夫人怕是第一個就知道了。”

 她的委婉提醒崔舒若聽懂了,但卻並不在意,而是淡淡笑著,“嗯,我心中有數,你只管打聽清楚就是。”

 鸚哥咬了咬唇,屈膝應是,然後便出門打聽去了。

 崔舒若十分坦然,她對鄭衡之沒有半點男女之情,那是崔神佑兩情相悅的男子,不是她的。即便是竇夫人真的問了,她也會另尋由頭說清楚。在兒女親事上,竇夫人因為自己當年的無可奈何吃了不少苦頭,所以對女兒們一貫優待。

 沒見趙平娘過了年都要二十了,親事還是沒定下嗎?

 這個年紀,換作一般的貴女,都是兩個孩子的娘了。雖說宗室跟皇族的女子出嫁都晚,但再晚最多不過是十八九歲,趙平娘再耽誤下去就錯過花期了。

 為此,竇夫人沒少憂心,近來嘆氣都變多了。

 其實也不是全然沒有眉目,出挑的郎君選了不少,可要麼文弱趙平娘不喜歡,要麼高壯武藝強可人卻粗鄙了些,竇夫人看不上。

 一時間就僵住了。

 可要讓竇夫人捏著鼻子往下挑的話,她也不甘心。自己好好的如花似玉的女兒,又是郡主,憑什麼要挑身份低些的,來日出門交際,別的貴女可怎麼看趙平娘。

 不過,也並非全然沒有好消息的,快要過年時,齊國公不知收到了誰家送來的年禮,十分高興,並且私底下想竇夫人透露說平孃的婚事恐怕有著落了。

 但多的卻又不透露,非要等到時候再說,氣的竇夫人大冬日嘴巴起泡。

 這些還是趙平娘跟崔舒若抱怨,崔舒若才知道的。

 趙平娘放言她到時候反正是要親自見見對方的,還得試探試探他的功夫,絕對不能接受一個手無縛雞之力,只曉得空談的人做郎婿。

 崔舒若當然是大力支持,因為她知道趙平娘會稱心如意的。

 趙平孃的堅持,後來真換來了一位既武功不俗,又萬事聽她做主,家資頗豐的郎婿。等到後面齊國公造反時,對方甚至連牢騷都沒有,當機立斷變賣家產為齊國公招兵買馬。

 反倒是崔舒若自己,當趙平娘問她想要尋什麼樣的人時,她支支吾吾的說不出究竟。

 可能,以崔舒若的見識和要求,她很難在這個時代尋到稱心如意的人。

 不納姬妾只是最最基礎的,還要志氣相投,彼此尊重。

 趙巍衡跟孫宛娘已經是千古傳唱的帝后佳話,但趙巍衡照樣妃嬪無數,兒女眾多。

 崔舒若並不指望能找到眾人眼裡的好郎婿,得到了是錦上添花,得不到也無妨,她只要能活得逍遙自在,恣意暢快就行。

 而在鸚哥打聽清楚鄭衡之去尋趙巍衡的時辰後,崔舒若第二日就去了趙巍衡的院子。

 她的理由非常光明正大,並且崔舒若本人也十分理直氣壯。

 因為趙巍衡還欠她一本《水經注》!明明在迎親那日說好要送給她的,結果都過去多久啦,愣是一點動靜都沒有。

 所以,崔舒若她要討回來!!!

 儘管主要目的是去見鄭衡之,但要回屬於她的《水經注》也相當重要。

 等到崔舒若真的進了趙巍衡的院子時,果真撞見了在多寶閣下認真看書的鄭衡之。他雖用的是藉口,但為人敦厚好學,卻是實打實的靜心讀書,每翻一頁,都必定是已仔細閱覽過。

 崔舒若和他視線正好相撞,崔舒若對他屈膝一福神,他也站起身,腰間溫潤羊脂玉順勢垂下,朝她低頭拱手。

 儘管崔舒若和崔神佑長得一摸一樣,鄭衡之也不曾失神的一直盯著她瞧。在能看清崔舒若的面容後,他就刻意挪開些目光,不叫崔舒若感覺被一直注視著。

 二人都沒有說話,也沒有說話的必要,因為崔舒若身邊跟著浩浩蕩蕩一大群婢女。

 趙巍衡也匆匆趕來,他沒想到崔舒若和鄭衡之已經撞上了,趕忙打圓場,“不想叫你們倆撞見了,不妨事不妨事,通家之好,彼此一見不算失禮,哈哈哈。”

 在趙巍衡的尷尬笑聲中,鄭衡之主動提出要去外頭臨湖的亭子坐一坐,把地方騰給了兄妹倆。

 趙巍衡看著鄭衡之如修竹一般端正的背影,臉上露出笑容,欣賞讚嘆,“衡之兄,真君子!”

 回身看見崔舒若的時候,態度就隨意多了,不似對待客人還要端著些。

 “今日怎麼想到來尋我了?”

 崔舒若彎著眼睛,笑眯眯的盯著他,盯得趙巍衡背後一涼,“看來哥貴人多忘事啊,妹妹還是得提醒一二。

 迎親當日說好的《水經注》呢?”

 面對崔舒若的質問,趙巍衡顯然也想起此事,他不免氣虛,但還是努力支稜起哥哥的架子,“這書厚重,看起來費眼,不如我尋些民間奇異志給你,還有坊間的話本子,都很有意思。”

 崔舒若任憑趙巍衡想方設法的勸說,就是不開口,靜靜的看著他微笑。

 最後趙巍衡只好偃旗息鼓,“好吧,那你看書時,一定要謹慎仔細,千萬不能邊吃邊看……”

 他一邊不厭其煩的叮囑,一邊帶著崔舒若去取書。

 臨走前,趙巍衡還依依不捨,目送著崔舒若離開。

 當然,他捨不得不是崔舒若,是他珍藏的全套《水經注》。

 而崔舒若得到《水經注》後,由於剛剛的鬥智鬥勇,讓她對書的喜愛更上一層樓,整個人透著勝利後的春風得意,走路時眉眼都帶著笑,任誰都能看出她的心情很好。

 這樣自信、神采飛揚的模樣,在信奉嫻靜內斂的世家女身上很少能見到。

 坐在亭子裡的鄭衡之,不知何時放下書,靜靜的注視著崔舒若。

 他的臉上,早已沒了最開始見到崔舒若時的心神激盪和喜色。

 他像是看待陌生人一樣,審視著她。

 也許是鄭衡之的目光太過明顯,崔舒若側過頭,也望向了她。她臉上的笑容也漸漸淡了,望著鄭衡之的方向,竟慢慢的走了過去。

 她身邊的婢女裡,鸚哥自以為知道娘子的心思,雁容和雀音膽子小,從來不敢違逆她的主意,獨獨一個行雪也有眼色的很,只會在該勸諫的時候勸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