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諤的虎 作品

第921章 激戰,火器時代的來臨

  180米

  150米。

  ……

  在真正的步、騎交鋒的時候,像後世影視劇中演的那種,騎兵追著步兵砍殺的場景,是根本看不到的。

  除非是步兵出現大潰敗,騎兵個體在追殺步兵個體時,才會出現這樣的一幕。

  事實是,騎兵衝擊步兵時,絕大多數狀況下,雙方都是在進行集體心理博弈。

  步兵和騎兵都在焦急不安地等待。

  騎兵在賭,步兵會隨著馬蹄迫近而心驚膽戰,手抖到火力殺傷效果銳減,進而自行散開潰逃。

  步兵則是在賭,騎兵要麼被火力擊退,要麼無法突入依然緊密的步兵隊形,最終打道回府。

  這才是戰場上的真實狀態。

  此時面對著中路蒙古騎兵衝鋒的明軍步卒,無不膽戰心驚,端著步槍的雙手,手心滿是汗水。

  哪怕平時再怎麼訓練有素,面對具裝衝鋒的騎兵,不害怕那是假的。

  蒙古騎兵飛馳的馬蹄,既是在踐踏大地,也是在摧殘步兵的心理

  然而嚴明的軍紀,卻壓制了他們心頭的恐懼,保持著堅毅和鎮定,沒有一個人擅離職守。

  90米!

  “開火!”

  明軍軍官一聲令下,步卒紛紛扣動了扳機。

  這個距離開火,其實也是有講究的。

  按理說,步兵有足夠的時間,向迫近自己的騎兵打出幾輪齊射,憑藉火力就足以打垮騎兵。

  事實上卻是另外一回事。

  由於受到煙霧、火光,以及恐懼心理的影響,裝填彈藥的速度,以及精準度,頂多只夠步兵發射一次。

  如果步兵對騎兵過早地打出一輪齊射,然後還想要手忙腳亂地裝填,那就成了即將被砍倒的攻擊目標。

  因此讓騎兵進入步槍殺傷力最大的距離後再射擊,才是最好的選擇。

  這一點,在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有十分明確的要求。

  也是京營新軍在以前的訓練當中,軍官反覆強調的軍紀。

  在密集的彈雨之下,蒙古騎兵如同被收割的麥子一樣墜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