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諤的虎 作品

第406章 同路人越來越多了

  “其一,革新科舉內容。”

  此時的黃宗羲年僅二十,正是處於無所顧忌的年紀,說出的第一句話,就讓在場的人神色大變。

  薛國觀等人暗自頷首,此子見識非凡,將來必定非池中之物。

  接著黃宗羲列舉了唐宋的例子。

  隋文帝首開科舉之時,科舉考試只有一科,就是“策問”。

  “策”,就是對當世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時務問題闡述觀點,作出評析或提出改革方略。

  可見科舉最初之目的,是為了選拔真正的經綸濟世之才。

  唐宋時期的科舉考試,沒有八股限制,考生可揮灑空間很大。

  試題內容更是無所不包。

  不僅考儒家典籍,還要考道家的經典,還要考詩詞歌賦,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重視軍事、法律、鹽政、漕運等治國方略。

  蘇東坡正是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闡述實務問題,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順利考中進士。

  正因為這個原因,唐宋時期的文學家很多出自朝堂。

  張九齡、高適、岑參、白居易、王安石、蘇軾等等,這些名人都可謂是“文能安邦,武能治國”的棟樑之才。

  而反觀大明,進士們卻難有什麼出眾的才華。

  雲逍暗自點頭,不愧是歷史上的大牛,一下子就點中要害。

  指揮棒,決定了一切。

  要改革,首先就要改變指揮棒。

  其實還有一點黃宗羲沒有說到。

  在世界的西方,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拉開帷幕,人文思想、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

  而大明的科舉制,用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把書生的個性全部裁掉,剩下的只是框框裡的“之乎者也”。

  如此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是對讀書人自身的損害,而其最深遠的影響是為大漢一族的落後埋下了種子。

  因此,科舉的內容,必須改,並且還是大改。

  黃宗羲接著說道:“其二,改變選官制度。”

  這一點,黃宗羲倒是沒有提出特別新穎的建議。

  雲逍的腦海中浮現了一個詞語: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