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 作品

第282章 給朱標上課




“如果將計劃的週期設置成五年,官員即便調走了,繼任者也要繼續執行這項計劃。”



“如此就能保證政策的延續性,不至於因人而廢。”



“還有一個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為週期來建設的。”



“比如修築馳道、大型水利設施等,還有大型鐵礦場,也需要三五年才能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



“就算是擴張領土,也需要一到兩年才能打下來,再用三年來維穩。”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穩腳跟,然後恰好可以制定下一階段的計劃。”



“當然了,這個五年也只是綜合計算下,得到的一個大致時間。”



“並不是所有的計劃,都一定要在五年內完成,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才行。”



朱標微微頷首,這個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只是一個取中的時間點,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個總結報告,進行微調。



但五年計劃就是總綱,微調也是圍繞總綱進行的,不是隨便來的。



陳景恪繼續說道:“國家制定發展計劃,還有一個好處,強化朝廷對地方的掌控。”



“現在朝廷制定了統一的發展規劃,地方再根據朝廷的計劃,制定符合本地的情況的發展計劃。”



“就相當於是朝廷在指導地方的發展,也是一種強化對地方的管理途徑。”



古代,雖然國家是大一統的,但事實上朝廷對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統一徵稅,大多數地方都在獨立發展。



這種情況還體現在資源調配上。



很多人會說,徵稅、徵用民夫之類的,還不夠統一嗎?



資源調配沒那麼簡單,包含的面更廣。



比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這都是資源調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這種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調度全國物資解決問題。



而且資源不僅僅包括實物,還包含管理經驗。



“一個地方發生了瘟疫,當地衙門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處置方案,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然而這個方案卻無法得到有效推廣,隔壁縣發生了同樣的災害,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從頭摸索一套方案。”



“僅此一項,每年都要造成無數人死亡,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如果朝廷出面總結經驗教訓,然後頒發全國學習,就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朱標連連點頭,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治國良策啊。



朝廷主導全國發展,統籌全國資源分配。



都不用實踐檢驗,只是想一想他就能看到其中的好處。



既強化了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又能讓國家更好的發展。



“還有嗎?”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想要實現統籌管理,想要制定國家級別的發展計劃,就必須學會用數據說話。”



“只有數據才能讓朝廷更加直觀的,瞭解全國的情況。”



“還是以墾荒令為例,朝廷可以採用兩種管理方式。”



“一種是粗放式管理,就是制定一個大致的政策,任由百姓去開墾,開多少算多少。”



“還有一種是有計劃的開墾,總計劃開墾多少地,需要多少年完成,每年完成多少。”



“這就需要朝廷對全國可開墾荒地的數量,有一個瞭解。”



“僅僅是這樣還不夠,還要了解每個地方有多少富裕勞動力。”



“因為只有富裕勞動力才有能力去開墾荒地……”



“通過各種數據,大致可以計算出,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墾荒計劃。”



“然後再細分到每一年,每個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畝。”



“同時,掌握了土地情況和人口密集度,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資源。”



“將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遷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只有將國家數據化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發展計劃。”



“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