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 作品

第160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

一品官一年的養廉銀子是一萬五千兩。

再以糧食為基準,計算各個朝代銅錢的購買力,看看具體情況如何。

說起來,在控制糧價方面,大明是所有朝代裡做的最好的。

糧價最低,最穩定。

洪武年間是五百文一石,到嘉靖年間還保持在四百八十文。

最便宜的時候兩百多文一石,最貴也就五百文。

而用工的價格,也比較穩定。

從洪武年間,一直到嘉靖時期,長工的價格都在九百文左右。

一直在明末亂世,經濟徹底亂套,才走向失控。

與之相對應的,唐宋糧價變化就大了。

初唐和北宋,糧價差不多兩百到五百文一石左右。

中晚唐和南宋,糧價飆升到了一兩千文一石。

而滿清的糧價是最離譜的,從建國到亡國,就沒有低於兩千文的時候。

所以滿清百姓為啥總吃番薯,是因為糧食不好吃嗎?

但即便是考慮到物價波動,和銅錢的購買力差異,大明官員俸祿也是歷朝歷代最低的。

靠官俸養活不了自己一家,真不是說笑的。

現在經過馬皇后這麼一加,總算是趕上來了。

至少保證了,想做清官的人,可以不錯的活下去。

而不用和前世的海瑞那樣,不但沒辦法養活家裡,還要靠母親妻子織布補貼自己。

漲俸的事情就此定下了,具體漲多少,還需要根據國庫情況才能確定。

但馬皇后一錘定音,八九品漲五倍。

這是基準,不能比這個數據更低了。

之後就是鄉衙門的事情理了,馬皇后的態度自然也是支持。

“元末亂世,將地方士紳宗族勢力徹底打亂,現在他們還未恢復元氣。”

“是朝廷設置鄉官最合適的時候。”

“若等到他們實力恢復,鄉村就真的水潑不進了。”

“所以此事耽誤不得,需儘快施行。”

朱元璋也深以為然的道:“咱也是這般想的。”

馬皇后接著說道:“軍改可以和鄉衙門改制同時進行。”

“從軍中退下來的悍卒裡選拔識字的,直接授予相應的官職。”

“就算沒辦法當主官,去做吏頭兒也行啊。”

“像緝盜一類的職務,再沒有比他們更合適的了。”

“而且他們和地方士紳宗族,也沒有聯繫。”

“就算他們想勾結在一起,也需要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足以讓朝廷完成改制工作。”

朱元璋連連點頭,道理他都懂,但經過馬皇后這麼一分析,他頭腦就更清晰了。

馬秀英繼續說道:“等到軍改和政改完成,立即進行一次人口清查和土地丈量。”

“大明剛立國的時候,人口六千萬,土地八百五十萬頃。”

“現在都立國十七年了,戶部報上來的人口還是六千萬,土地不但沒增多,還減少了。”

“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元璋也一臉憤恨的道:“對,查,一定要狠狠的查。”

“十五年就是一代人,大明立國十七年,咱就不信一點人口都沒增加。”

“天天都喊著開墾荒田,土地還減少了……這是拿咱當傻子哄騙呢。”

馬皇后點點頭,說道:“等土地清查結束,金鈔局那邊也應該摸清了各地的經濟情況。”

“就可以著手對稅務進行改革了,寶鈔稽查司搖身一變,正式成為稅務稽查司。”

“這才是百年國策啊。”

朱元璋連連點頭,誇讚道:“妹子懂的比咱還要多,這個經濟咱到現在都還迷糊著呢。”

馬秀英笑道:“我要是男兒身,哪輪得到你當皇帝。”

“是是是,妹子你厲害。”朱元璋往她身邊靠了靠,突然有感而發的道:

“以前不是咱不想笑了,是實在笑不出來了啊。”

“每天都是批不完的奏疏,處理一大堆事情。”

“還要挖空心思為大明設計制度……”

“咱又看不到未來,不知道設計的制度是好是壞。”

“任何制度施行的時候,百官都會阻撓,會提各種意見。”

“咱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私心,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不是咱想剛愎自用,是真的沒有人可以給咱出主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