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鐵不加冰 作品

第 54 章 青訓開啟

手冢事件的餘波還在蔓延,但時間不會因此而停止。仁王有時候聽著傳言都覺得誇張,好像自己成了菩薩一樣。但不是的,只是因為他有這個渠道和能力,做出幫助也在力所能及範圍內。所以通過這件事推導而出的結果,不過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本身的高度,那麼想做卻做不到的會越來越少。




各校的期末考試時間並不相同,但大多在六月末和七月的第一週結束期末考試,開始正式的暑假。




青年選拔集訓營的開啟就定在七月的第二週,正式集訓兩週時間,最後的比賽則是一天,合在一起一共十五天。比賽非公開,同樣只會在集訓營中進行,但是參加集訓的選手和網協登記過的正式教練可以來看比賽。




沒有什麼開營儀式,參加集訓的就是二十名球員三個教練,其餘工作人員則按照集訓規模配備,比如廚房的工作人員,宿舍安保和保潔,這都是往年的集訓也會配備的,仁王權限高一些,從網協申請了更多經費,也就能把集訓做得更“正規”一些。




除此之外,仁王思考再三聯繫了一個助教團隊,聘請他們來日工作一個月,這部分費用就不算在青訓營經費中了,屬於仁王自費——他之後還會把這個團隊用在立海大的內部訓練上,也不方便和青訓這邊的賬目合在一起。




這反而顯得他更加“無私投入”了。




在教練組會議上他是這麼說的。




“讓他們體驗一下職業選手的待遇。不知道能不能激發起一些選手的野心。”他笑著說,“等真的進入職業世界,他們就會知道,這些配置都是需要他們自費配備的,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成績,獲得更多獎金和商業價值,才能找到更專業的團隊來協助訓練,繼而提升進步速度……職業球員的分級也是金字塔形的。”




“大部分行業都是金字塔結構。”榊教練說,“不過,他們能夠接受高強度的訓練嗎?”




“助教團隊主要做的是數據分析和身體管理。現在沒人能承受職業級別的訓練壓力,哪怕是青少年職業級別。”仁王說,“既然只有二十個人,就儘量做定製化訓練單設置。我其實設計了一些比較偏門的訓練項目,訓練結束之後也要保證學生不會因此而受傷。”




教練組提前兩天來了集訓中心開會,檢查一下集訓所在地的準備情況,如果有不足還有兩天做準備。




網協對這次集訓的上心程度確實很可觀,準備很充分。仁王仔細回想的話,在自己的世界,從國中到後來參加u17世界盃,再到邀請他們這些職業選手回來打戴維斯盃國家賽,網協一直表現得很誠懇,有不專業的地方也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如果以同位思維去思考,這個世界的網協的工作能力大概也不會和自己世界的網協有太大差別,那麼,這個世界的網球產業也確實能繁榮發展。




集訓當天的集合時間沒有定得太早。要保證學生最基本的休息和睡眠,按照七點起床來算,先到各自學校集合再趕往集訓地就要花不少時間。




訓練




營開幕在九點半,基本是大家坐著車到達集訓地以後等待不超過十分鐘就開始進行開幕式。立海大在神奈川,更遠一些,通勤時間也更長,但集訓地本身也在東京市郊,算好交通距離時間差別也不算太大。




球員們下了車,按照學校站成幾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