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太空 作品

第45章 北斗速度

  “是的。”

  “那你剛剛說了,是不穩定,不是壞了,還是可以冒個險的。”

  “確實有想過,因為這麼算時間都來不及。如果我們想要把應答機的問題歸零,首先得去六七十米高的發射塔架頂端,在零失誤的前提下,拆除整流罩和衛星艙板,不能讓火箭和衛星,受到任何細微的損失。”

  “那其次呢?”

  “其次就是,應答機是我在上海研製的,衛星發射中心並不具備給應答機問題歸零的實驗條件。”

  “呃……梁老頭兒,怎麼又和你有關啊……”

  “我也不知道,可能這就是命運吧。東哥他們後來一商量,給了三天的時間,讓我解決應答機的問題。”

  “然後你就帶著應答機飛回上海?”

  “應答機怎麼可能帶上飛機呢?東哥他們在成都找到了一個有實驗條件的地方,我抱著應答機,基地的特裝車司機花了五個小時,把我送到了實驗室。整整72個小時,我都沒有合過眼,我自己都不記得一共做了多少項試驗。”

  方原想了想,72小時不合眼的事情,他暫時還沒有經歷過,想來應該是相當難。

  心裡面給總設計師點贊,嘴上說出來的話卻變成了:“你那時候才剛剛三十而立,熬夜三天也就還行。”

  “那時候真的是一秒鐘都不敢睡,因為我去成都的時候,就已經是4月11號,且不說後面調試需要多少時間,在4月17號之前,只有4月14,有最臨近的發射窗口,錯過了這個,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連帶著後面調試的機會都沒有了。”

  梁天很認真地解釋了,北斗並不是故意踩著國際電聯規定的最後時間期限的。

  因為發射上去晚了,後面的在軌調試只能緊鑼密鼓。

  伽利略用了半個月,北斗只有三天。

  三天之後,2007年4月17日晚上八點,【北斗二號】的第一顆衛星,向地球發射了第一組信號。

  梁天和另外十幾個接收機設計廠家一起,在一個巨大的操場上,把接收機排成了一排。

  只要有一個接收機能夠收到衛星傳回的信號,就能保住國際電聯的頻率資源和軌道位置,讓北斗導航擁有合法的地位。

  2007年4月17日晚上八點,操場上的接收機,有一臺算一臺,全都準確地接收到了信號。

  中國北斗,從這一刻開始,擁有了合法的地位,以100%國產的核心部件,開始走向世界舞臺。

  中國的北斗,也慢慢成了世界的北斗。

  一開始自信滿滿的伽利略在這個時候,又開始急了。

  伽利略多次向北鬥提出交涉,他們也沒有太多的辦法,說來說去,也還是國際電聯第二個條件的後半部分,一再表示,和中國北斗同頻,會干擾歐洲伽利略的運行。

  這樣的交涉,一開始還是比較嚴重的。

  畢竟,伽利略比北斗更早發射衛星,更早完成使用,最開始在天上的衛星也更多。

  但這樣的交涉,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國北斗的飛速發展,慢慢就失去了意義。

  截至2012年,伽利略導航系統一共發射了6顆衛星,【北斗二號】剛好在歐洲伽利略的前面加了一個1。

  中國北斗,以遙遙領先的16顆導航衛星,把導航定位服務的範圍,直接擴大到了整個亞太區域。

  伽利略鍥而不捨地又交涉了好幾年,直到2015年,才正式和中國北斗達成了國際電聯規定的第二個條件——中國北斗和歐洲伽利略申請了同一頻段,雙方友好協商,認為在使用中,不存在相互干擾,可以共同使用同一頻段。

  從2007到2015,這一天,北斗人整整等了八年。

  這八年,伽利略的交涉理由,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唯一的變量,是中國人的北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