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磁感線 作品

第244章 橙矮星

從星圖上看,平均恆星間隔大概在19光年左右。不過卻存在許多星狀星團、疏散星雲、濃郁塵埃雲之類的結構瀰漫在星際之間。

算是氣體塵埃較為濃厚的區域。

因為這個原因,光學探測設備在這片星域的精度低了許多。如果從恆星系物質資源的角度看,屬於偏僻之所了。

難怪喚醒者說這裡已然遠離戰場區。

這片星域再往外,恆星密度更加稀薄,再就是一片毫無恆星的區域了。若是跨過那片沒有恆星的區域,就到另一條懸臂了。

既來之則安之。

嶽淵也不糾結這些,畢竟只要不在戰場區域,不論在哪兒,對人類來說都一樣,反正只要還有恆星系,人類就能獲取資源發展。

又看了一會兒星圖,嶽淵扭頭對科學官道:“目標擬定出來了嗎?”

“擬定出來了,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那三顆恆星。”科學官回答了一聲,而後示意嶽淵看大屏幕。

嶽淵順著科學官所指望去,只見艦橋大屏幕那兒已經出現了三顆恆星的資料。

最近的那一顆距此12.9光年,是一顆超藍巨星。其次是一顆橙矮星,距離人類艦隊16.9光年。最後一顆是距離人類21光年的白矮星。

因為已經通過望遠鏡觀察了有一段時間,所以人類已經擁有這三顆恆星的部分資料,像光譜、恆星類型、是否可能存在行星之類的。

當然了,是否存在行星這一項比較難判斷,畢竟許多行星的公轉週期都比較長,從十幾光年的位置遙望,很難通過凌日法、徑向速度法、引力攝動法等等方法觀測,因為那都需要長期觀測才行。

所以星圖上標註的可能存在行星概率百分比,其實都是人類根據自己對恆星演化的數據,模擬出來的數據。

雖說是通過數據庫數據算出來的,但一般情況下也還是挺準確的,畢竟人類的恆星演化理論也完善了那麼多年,算個大概還是沒問題的。

“就去這顆橙矮星吧,小紅,將目標恆星數據給其他飛船發去。”嶽淵心中思慮半響,便將目標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