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我不做亡國太子! 作品

第716章 返程

  現在大明朝的河南總督名為蔡士英。

  在原來的歷史上,這個人在崇禎十三年就投降了滿清建奴,後來稱為了清朝的第一任河道總督。

  而由於朱慈烺的出現,蔡士英自然是沒有機會投降了。

  蔡士英原本是明朝的守備,是一個武將,崇禎十四年,大運河上匪患頻繁,朝廷為了保障大運河漕運安全,畢竟漕運是明朝糧食輸送的大動脈,絕對是不能有任何差池的。

  所以便將蔡士英調任河道總兵,負責清剿水患。

  蔡士英的能力還是有德,在他擔任之後,整頓軍備,訓練水師,經過一年多的清剿,大運河上的匪患算是被平定了,蔡士英也因此得到提拔,出任河道總督,正式成為大運河一哥。

  朱慈烺並不清楚這蔡士英有什麼門路,竟然能夠從一個守備被提拔到如此重要的崗位。

  朱慈烺猜測可能是因為蔡士英和東林黨有瓜葛,在東林黨的扶持下,才有今天的官職。

  畢竟在東林黨的眼裡,大運河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東林黨背後的財團可都是需要依靠運河來運輸貨物,賺取銀子。

  對於蔡士英,朱慈,沒有多少意見,畢竟東林黨老巢都被自己滅了,只要蔡士英能夠恪守職責,認真辦差,朱慈烺並不準備為難他。

  書歸正傳。

  朱慈烺坐在船的窗戶邊,看著外面水面上,來往的船隻,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皮日休的一首詩。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首詩就充分展現了運河的重要性,自唐朝以來都是千里賴通波。

  至於隋朝是不是因為這條河滅亡了的,如今已經無法考證。

  正在朱慈烺感慨之間,突然自己乘坐的船隻一頓晃動,隨後便傳來了一陣嘈雜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