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284 章

霍善聽了蘇軾的提議,也覺是個不戰而勝的妙法。




匈奴最依仗的不就是他們的騎兵嗎?要是能擾亂他們的戰馬,那絕對是對遊牧民族戰役的利器!




霍善決定等自己睡醒就去找霍去病講這件事。




現在他得跟著李世民回去,看看他那邊的乾旱問題能不能用【澍雨大降】來解決。




李世民其實也知道自己繼位後即將面臨的諸多問題,但是世事千變萬化,有時候他哪怕提前知道了具體情況也很難做好完全的準備。




有可能堵了這頭,那頭又出事。




不過他們齊齊整理過東漢那會兒的情況,在座的幾個皇帝和掌權人都頗為感慨,這天災它是約好要一起來的嗎?難怪張仲景要救活那少帝劉隆,還是得讓有能力的鄧太后多執政幾年把事情收拾好、再培養個立得起來的繼承人,這才算是圓滿的掌權生涯啊!




像那些個自己勤勤勉勉當了一輩子明君,結果死後繼承人是個混賬(在李世民心裡此處特指楊廣),那不得把大好的江山給白白葬送了?




還有他們老李家那不肖子孫李隆基,徹底走歪就是從“一日殺三子”的時候開始的。




你一個當皇帝的,好好的盛世明君不當,自己的太子說殺就殺,還把另外兩個兒子也剁了,這誰看了心裡不犯怵?這種情況下,那肯定是群賢皆寂,宵小盡出。




李世民不由嘆了口氣,想到自家兩個兒子相爭的事。




現在兩小孩都還小,都還是天真無邪的年紀,李世民其實不太想考慮以後的事,但現在看到他倆,李世民就忍不住想到他們後來一個被人攛掇著謀反,一個表示“等我繼位後就殺光我自己的兒子傳位給弟弟”。




李世民覺得不僅日後的自己聽到這些話後整個人都不好了,即便是現在聽到這些話人也麻了。都說虎毒不食子,一個人要是能忍心對自己愛重的孩子下手(不愛重的除外),那誰還敢跟著你幹?




所以說,擁有一個優秀的繼承人,對皇帝/實權太后而言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功績!




像劉徹晚年逼死了自己培養了三十年的太子,不就得發個大瘋把朝堂上下給犁一遍(支持太子的以及不支持太子的全給殺了),連小兒子他娘都給“憂懼而亡”,才敢撒手歸西。




李世民覺得自己“未來”固然死得比劉徹早那麼一點,但是在挑繼承人方面還是沒得說的。




李治這孩子繼位後還把天下管得挺好的,雖然晚年因為身體不好的原因來了個二聖臨朝,但那跟他年輕時幹得好不好又沒關係,至少後世是沒人罵他挑錯繼承人的。




至於更後面的事,反正他都已經死了,想管也管不著了,隨他們去吧。




他只能保證在位期間儘量把天下給子孫後代歸攏好,後頭他們能守多少代就看他們自己的能耐了。




至於李治跟女皇的三兩事,李世民也沒再去琢磨。




順其自然吧。




按照霍善他們提到的史書記




載,他連李君羨都給弄死了,結果不還是根本沒有用嗎?李淳風都勸了,要是不趕盡殺絕到那會兒她就人老心軟了,趕盡殺絕換個年輕的來可能更糟糕。




這可能就是天命吧!




相比於日後那些糟心事,李世民還是更關心眼前的問題。




雖然他已經暗中調動周邊各地的糧食平抑糧價,提前做好打擊那些所謂世家大族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