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139 章





木瓜這個霍善熟,李時珍在長安醫館那邊還種了幾棵木瓜來著,順道給霍善講過木瓜的用處。




肝對應的五官是“目”、對應的五味是“酸”,眼睛出了問題,往往說明臟腑之中的肝不對頭,用酸味的東西去治療是正好對症的。




《本草衍義》中也說過“木瓜得木之正,故入肝益筋與血”。




霍善條理清晰地給袁枚解釋了一遍。




這個治療方法老祖宗們早就講過啦,全都明明白白地寫在書裡!




小老頭兒李時珍坐在霍善肩頭連連點頭,沒錯,就是這樣,他把古代醫書中這些內容都摘錄出來寫在《本草綱目》裡頭了。




雖然經常因為沒有仔細篩選而顯得前後矛盾,不過人家古代醫書本來就是這麼寫的,他這樣摘錄才能保持它們原來的味道啊!




上次他們一起去學習瘧疾的治療史,還提到過後世青蒿素的研究曾從東晉那位葛洪的醫書裡得到啟發。




當初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關於青蒿治療瘧疾的記載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裡頭提到的一個流程:青蒿入藥的方法是“絞取汁”而非熬煮!




常規的藥草都是熬成湯藥或者搓成藥丸,這裡卻是直接取汁,當時的人可能只憑經驗記下治療方法而不知曉其中原理,後世的研究人員卻發現了青蒿素的特性:幾乎不溶於水而且遇熱容易分解。




這意味著熬煮反而會使其中的




天然青蒿素失效!




所以把前人的經驗如實記錄下來還是有意義的,萬一隨著科學發展可以將其中原理研究清楚,從而將相關方法推而廣之造福世人呢?




霍善這會兒也是因為心中有數嘴裡不慌,三兩句話就把袁枚的眼疾為什麼要用木瓜來治講得清清楚楚。




“你遇到的這個醫家不錯。”霍善說道,“我聽說許多醫家開方唯恐不能多塞幾味藥進去,太便宜的方子他們不愛用,像他這樣只用隨手可得的藥材給你治病的良醫著實難得。”




袁枚欣然應和道:“我這朋友確實是當世良醫,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是每天都有人去找他求醫。他常年隱居在蘇州一帶,許多公卿之家想請他去看病他都不去,說是不愛搭理那些人。”




袁枚說的這個醫家叫薛雪,和世間許多成名醫家一樣,他早年也是個讀書人,後來因為自己母親常受溼熱病之苦改行決心研究醫理,最終寫成一本《溼熱條辨》。




薛雪比袁枚大二十歲,但兩人認識以後很快成了忘年交,薛雪樂意來給袁枚看病,袁枚也熱衷於寫詩猛誇薛雪的醫術和醫德,交情一直相當不錯!




霍善說道:“以後您得空了能帶我去拜訪這位薛醫家嗎?”




袁枚見霍善一副悠然神往的模樣,便知他確實是個學醫的小孩兒。他說道:“當然沒問題,我本來也想找機會再去趟蘇州。”




霍善高興不已。




袁枚說道:“來者是客,這次你來就先不搞義診了,且先開開心心地玩上幾日。要是有機會的話你就給我們露一手,沒機會的話我下次安排好了再找你過來。”袁枚的接受能力顯然非常強,這會兒已經主動詢問上了,“你是想來就來的是嗎?”




霍善如實說道:“提前一日與我說好,我應當就能過來。”




袁枚笑道:“那我心裡有數了,往後專門留個院子給你義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