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自棄兵權

  每年科舉,都會有些十來歲的少年,或是頭髮花白的五六十歲老人參加,

  江州地方上選幾個官,武懷玉卻要三級考試,還搞這麼多限制,李世民倒有點意外了。

  “聽說武相說這次考試是為了補選官吏,所以書言身判很重要,這身不僅要相貌好五官端正,而且還得青壯,十來歲或是五六十歲,根本不適合·····”

  等皇帝聽說這三級考試,甚至考的非常嚴格,不接受考前干謁,考試時考棚裡小號間分開考生,嚴格巡考防止舞弊,考完了試卷要封箱,然後由專人糊卷頭名、再重新謄抄,再交給考官閱卷評分,最後武懷玉還要再核查一遍,最終還要衙試排名次······

  這套江州考選辦法,真的比朝廷的科舉還要嚴格了,

  通過資格考試初選出來的九百人,最終只取三十名舉人。

  淘汰率也很高。

  這般嚴格考試,就是要純粹的以才取士,這可是現在朝廷都做不到的,朝廷的科舉,秀才、進士、明經、明書、明法、明算諸科,秀才科一年一兩個,有時甚至一個不取,最難。

  進士有兩等,一年也就取那麼十來個,明經有四等,但加起來也才取二三十個,其它明算等幾科,也都分兩等,錄取的不多,而且含金量不高,可每年就錄取這麼點人,

  卻也不全是按才取士,而是考前就干謁投詩權貴,考前就憑才氣、氣聲,以及家世,先在考官那裡已經內定好名單了。

  真正考的好不好,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

  之所以有這樣的科舉,還是皇帝本就把科舉取士,當做是朝廷取士的一個小補充而已,

  

  大唐取士仍還是以門蔭為主的,

  貴族高官勳戚子弟,都可以門蔭入仕,頂多是服色役累積年資,或是納資代役累資,累積了年資就可以參加銓選授官。

  只有那些沒有門蔭資格的,才會想著走科舉之路。

  但就算沒門蔭資格的,科舉也主要是面向那些地方豪強庶族,或是貴族裡的庶子等。

  所以從一開始這科舉取士,就不是為了取才、公平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