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武士恪 作品

第449章 金殿加銜拜宰相

  “叔寶,你來檢校尚書右僕射。”

  皇帝突然點秦瓊名,要拜他為尚書右僕射,這出乎大家意料之外,本以為這下當是長孫無忌復出的最好時機。

  不料是這結果。

  秦瓊推辭。

  可皇帝不允。

  “刑部尚書李靖,接任兵部尚書。”

  “朕探望如晦,他向朕舉薦三人,說當重用。”

  “如晦舉薦戴胄任吏部尚書,請以選事委任於他,朕便以戴胄為吏部尚書,仍兼太子左庶子、諫議大夫,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

  拜相。

  戴胄拜相了。

  “如晦向朕舉薦的第二人,是李靖,說李藥師知兵法,擅作戰,讓他專掌兵部,籌劃伐突厥之戰,朕現在拜李靖為兵部尚書。”

  “如晦向朕推薦的第三人,是懷玉,他說翼國公雖年輕,但既能統兵征戰又能下馬安民,更擅經濟理財,所以當將朝廷財政委於翼國公。

  朕深以為然,便以武懷玉為民部尚書判度支參議朝政,免去其御史臺治書侍御史、雍州別駕之職。”

  武懷玉也拜相了。

  大唐開國以來,財政這塊其實沿襲隋朝,是比較複雜的。

  尚書省掌管全國包括財政事務在內的一切政務,戶部是國家行政的總理機構,其下的度支司,則是掌管全國財政預算和會計核算的會計最高主管部門。

  金部司,則是負責掌管全國庫藏錢幣出納,擔當錢、帛出納的審理部門,凡錢、帛出納,必經金部審核原始憑證,審核無誤後,由金部郎中籤字蓋印方可執行。

  與金部司職能相似的,還有民部之下的倉部,這是負責掌管全國糧谷出納和軍儲出納,負責糧谷出納的審理部門。

  而在民部之外,也還有國庫組織,金、倉二部是行使庫藏財物的出納之權,而國庫有太府寺和司農寺二部,分別負責錢帛存儲和糧食倉儲。

  糧食倉儲和出納具體是司農寺掌管,錢帛金銀之類的儲積、保管、驗進、驗出以及會計核算是由太府寺管的。

  所以整個大唐的中央財政,其實是分工有序的,尚書省是總負責財政,下面具體的分工,則是民部度支司管審計,是會計部門,金、倉二部是出納部門,司農寺、太府寺是儲存、保管部門,也可以算是會計出納部門。

  各部門分工明確。

  而現在皇帝卻有意把財政大權整合出來。

  以前尚書省主管包括財政在內的一切事務,但是在尚書省上面還有個政事堂,那裡是由包括尚書左右僕射在內的所有宰相們的議事機構,理論上政事堂全是真正的國家最高機構。

  大唐的財政大權,實際應當是掌握在宰相們手裡的,下面各部分工配合。

  而現在,專判度支這個頭銜,已經不再是一開始的判度支司的事務,而是判整個財政相關的事務。

  按皇帝的安排,以後武懷玉這個民部尚書,加銜拜相,他不僅負責民部這塊,下屬的度支、金部、倉部都在他份內,而且國庫的司農寺、太府寺,也歸他管。

  涉及財政這塊,專歸他這個宰相判理。

  實際上從相權裡剝離出了很大的財權,包括地方十道的支度司,也都直接由武懷玉來管,中央實際就新增加了一個不歸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管的度支使司衙門。

  他將成為名符其實的計相。

  為了讓武懷玉能夠專心打理國家財政,李世民特意免去了武懷玉的治書侍御史這個御史臺副長官,以及雍州別駕之職。

  很明顯,武懷玉之前戶部侍郎兼判度支,本來只是個兼職,開始也只是判的度支司這個審計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