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武士恪 作品

第429章 不當宰相去養豬

  其它貴族們雖說不能跟魏王李泰相比,一年養上萬頭豬,但也都各自都有豬場,他們養豬大部份就是散養放牧,圈上一大塊地,放羊式的養豬。

  這種放牧式養豬法,出欄速度慢,而且往往沒有閹割,導致豬長的慢肉質也不太好,特別是豬的品種也很雜,以黑豬、花豬為主,也有些白豬,但不是後世那種大白,是中原的土品種。

  豬種雜的結果就是長的不夠快,也不能長的很肥。

  武懷玉調查過市場,現在長安人口越來越多,肉食需求越來越大,雖說現在肯定比不上北宋興盛時的開封城,但畢竟也有這麼大的人口市場擺在這。

  北宋開封據說興盛時一天最少要宰殺一兩萬頭生豬,每天傍晚,萬餘生豬就被趕著從專門的南燻門進入,浩浩蕩蕩,場面壯觀。

  據說開封百姓,人均每日豬肉供應量是半斤。

  雍州戶數二十萬左右,這是長安萬年兩縣,加上京畿十幾縣一起的。

  僅長安城的戶籍人口數量也不少,另外還有大量番上駐軍、宮廷人員、官吏工匠奴隸等,幾十萬人口是有的。

  以現在長安這人口數量,真要是能達到每人半斤的供應量,那一天起碼得要二三十萬斤豬肉供應,一天至少得一兩千頭生豬消耗。

  實際上現在長安貴為京都,但連糧食保障都還無法做好,糧食價格也經常波動很大,尤其是每年需要從關東運輸大量糧食入關,漕運成本很高,尤其是陝州那段,無法水運,必須陸路,還得走的是函谷關舊道,全是難走的山道峽谷,運輸量受限,運費成本極高。

  朝廷每年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來保障漕糧。

  但其它物資可就沒法這般保障了,像肉蔬蛋等這些,一直都處於市場短缺的狀態,貴族們要想能吃肉自由,都得自己養或自己販,普通百姓就只能望著高價肉興嘆,逢年過節才能吃上點。

  不過養豬需要地,畢竟如果養的多,按放養模式,就得有一大塊沼地放牧,而圈養不現實,圈養需要額外的飼料,偏國初糧價又高,誰還有糧來餵豬?

  所以現在就連普通百姓農家,都很少養豬養雞這些,就是糧食不夠,沒有額外的糧食餵養,雞都不生蛋,豬也長不了肉。

  武懷玉現在打算走個新路子,豬半散養,武家莊園多,每個莊園養一批豬,圈一塊地半散養,從小閹割,然後每天再喂些飼料,飼料以豬草,加上種植的紅薯、玉米、土豆添加,再加點糠、麩等,

  紅薯這種雜糧,種植相對較容易,產量也高,但他含水量大,鮮紅薯在如今這種交通運輸條件下,在本地多了銷不出,販外地長途划不來,如果加工成粉,這加工成本也不低。

  餵豬的話,就可以直接轉換,到時豬肉供給京師。

  另外,紅薯種植,紅薯成熟前,紅薯苗其實也可以不斷的收割一些,都可以用來養豬的。

  樊玄符對於養豬這事沒太放心上。

  她主要精力是買田置地,至於說買來的地建了莊子後,要如何經營這些,她沒啥耐心。

  不過對武懷玉來說,農莊經營其實是非常考驗水平的。

  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農業模式,效率是很低下的,但如果換成千畝幾千畝的莊園,就有很多可操作性,搞的好效率成倍提升,比如犁地可以犁的更深,甚至還有條件上肥料,再比如澆灌方面也強的多,還有條件能夠打井、修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