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進出三宰相

  懷玉聽了來了些興趣,便讓人去把他的行卷取來送到書房自己查閱。

  翼國公府記室參軍上官儀捧著一堆行卷來到武懷玉書房,“翼國公,這是李義府這些天投的行卷,都已取來。”

  武懷玉看著那堆行卷很驚訝。

  “李義府天天來,有時一天投好幾個行卷,學生剛才粗略翻看了一下,這些詩賦文章都做的很好,這人很有才華。”

  上官儀是武懷玉徵辟的幕僚,他有開府之權,可以有十六名府官,上官儀是武士彠推薦給他的,今年才二十歲。隋末時他父親為江都宮副監,他自幼隨父遷居江都,後來他父親死於江都之變,他藏匿逃過一劫,為求避禍只得自行剃度為僧,研習佛典精通三倫涉獵經史善做文章。

  武德末,武士彠在揚州做大都督府長史,結識了這個年輕人,武懷玉開府,他特去信引薦他到懷玉府中為幕賓,這也算是一個入仕之途。

  武懷玉翻開看了起來,越看越驚訝,文章確實很好。

  “你說他叫李義府?”

  “是的,老家河北瀛州,如今隨父在益州,這次是來京參加明年進士科的。”

  大唐科舉,常科也就是秀才、進士、明經、明算、明書、明法,有時也會加開其它科,但秀才科錄取太嚴,一科往往就錄一兩個,有時甚至一科一個都不錄,最多也就三四個一科。

  期待幾科,含金量最高的就是明經和進士。

  其中進士相對更難考些,雖說明經科分四等,進士只有兩等,明經考中授官品級比進士高,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說明進士難度更大。

  這李義府以鄉貢身份參加明年進士科,看來確實是很有自信的,不過大唐的科舉一年一科,且是不糊名不謄抄的考試,所以能不能中取,其實考場外的因素更多,家世、名氣,這些都比考試更重要。

  故此唐朝士子考生們到京後,都會趕緊活動,向權貴高官們投行卷,把自己的作品獻上,就希望能夠得到點評讚賞,要是有高官看中,那未考先揚名,到時還沒考就可能先預定進士一席之位了。

  實在沒門路投到權貴高官門中,那就到青樓楚館,找機會讓他們幫忙揚名。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出身,名門士族、權貴顯要的家世,再有一定的水平,那錄取的機率可大多了。

  李義府家連寒門都算不上,出身很卑微,幾代人也只出過縣丞這種青袍官,又沒有拜過名師,連國子監生、弘文館崇文館這樣的館生也不是,甚至不是州縣官學裡的官學生,僅是通過縣考試得刺史審核舉薦的鄉貢,想要在每年很有限的進士名額中奪取一席之位,很難。

  哪怕文章確實好,但比不過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氣的也太正常了。

  “翼國公,學生也打算參加明年的進士科考試。”上官儀猶豫了一下還是道。本來武士彠推薦他到懷玉這裡做幕賓,積累些資歷,再有武懷玉的推薦,將來就能直接銓選授官的。

  這有些突然,他到懷玉幕府時間不過半年。

  “你熟讀經史擅作文章,詩寫的好,參加進士考試肯定能中。”懷玉笑了笑,“這樣,你把你做的詩挑幾首最滿意的給我,我給來濟給你刊登在下期的京報上,也替你揚揚名。”

  “謝翼國公栽培。”上官儀很感激的道,詩文上京報,那豈不比投行卷還要更猛。

  “你把李義府這幾篇詩詞文章,和你的詩一起送到司經局去,讓來濟選兩篇跟你的同期刊登京報。”

  想了想,“你去門口幫我把李義府叫來。”

  上官儀出門去了,懷玉坐在那裡若有所思。

  一個上官儀一個李義府,這兩個可都是歷史上做過宰相的啊,誰能想到如今一個在他幕府為賓,一個還在門外苦苦投卷等候呢。

  有機會武懷玉並不介意提拔栽培他們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