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韌青銅 作品

第三百零一章:春秋草木,顆粒無收!

  前半句便已是不俗,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叫人心生奇妙之幻境。

  但當聽到後半句,在場的儒生無一人不聽的熱血沸騰。

  就連那些個對文學不甚敢興趣的武將們都莫名有種振奮熱心之感。

  好詞!好句!

  只是不知這是一首完整的詩詞,還是單一的孤句。

  魯肅閉眼沉吟,每回味一次這詩句,心中便愈感通透。

  “一江春水一江濤”這不正是江東建安的真實寫照嗎?

  都說建安水系發達,這可不是再開玩笑。

  江東地區水網密集縱橫,是一個以長江和淮河為依託的多層次的防禦體系:北有長江、淮河、桐柏山、大別山;東、南面都是大海;西線是巴蜀、荊楚的長江上游地區。

  腦海中想著每日隨處可見的碧海藍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光是這樣,便叫他有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再加上後半句“一山更比一山高”,誠如戲煜所言,這世間有本事的人不在少數,倘若他們真因為有了一點兒本事而沾沾自喜,想來定會被他人拋擲腦後。

  是以,為了能叫自己變得更為優秀,唯有在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的情況下,再去不斷充實的自身!

  而將其與前一句相結合,說的不正是他們江東的現狀嗎?

  因為生活在一個景色恍如畫卷般的地方,日子過的安寧,心中哪怕是有再大的志向,再高的追求,也會因為安靜祥和的生活而漸漸迷失自我。

  這個時候的大家,想必都很難對自身有個清醒的認知,更別提什麼繼續完成雄心壯志。

  戲煜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道破了他們江東的現狀,當真不可思議!

  這一句話,完全可以被大家當成警世名言,切實的告知眾人,哪怕生活在一個安寧的地域,也萬不可忘了自己之初心。

  如若不然,一旦起戰事,這些安寧祥和的生活便會在頃刻間被人摧毀,成為一片煉獄。

  “不知諸位可知,自古以來為何有大把的文人喜愛懷念秋季?而儒生聖人又為何時常追慕晚春?”

  戲煜的這個問題問的很是突兀,也相當奇怪。

  在今日之前,郭嘉都不曾聽聞過此事,現下一臉茫然,魯肅等人就更不用說了。

  至於張昭,雖然身份地位較魯肅更高,但因為之前去往下邳做客的乃是魯肅,同此次下江東的北方眾人更為熟絡,故而反倒將謀士之首位的座椅安排給給了對方。

  這或許和魯肅憑一己之力促成了兩方聯姻之事也有幾分關係。

  見場面變得愈發安靜,張昭捋了捋鬍鬚,沉思片刻,隨即一展笑顏:“深秋乃是收穫的季節,百姓們收割了糧食便意味著冬天不會餓死。”

  “而晚春是大地復甦,萬物甦醒,春暖花開之時,是生命的起點,再加之天氣涼爽適宜出門,故而便成了最叫人喜愛的季節。”

  “手有餘糧,哪怕天下打亂,百姓們也不會過於慌張,而在春季,種植糧食,也算是大家另類的新生!”

  “能給天下人帶來收穫和新生的季節,自然備受天下文人墨客喜愛。”

  張昭輕撫鬍鬚,面帶笑意,雖然年事已高,但精神抖擻,神采奕奕,頗有幾分世外高人之感。

  在歷史上,他是一個能讓孫策臨終前託孤,專門負責為孫權處理政務,率群僚輔立新主,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與周瑜等輔助孫權穩定局勢的存在,其本事不言而喻。

  如若不然,孫權也不會在每次出征時,留張昭鎮守後方,領幕府事,後來更是被尊稱為“張公”。

  聽了他的話,周圍眾人皆露出一幅恍然大悟的表情,戲煜反倒是不忍笑了起來。

  “張公此言在理,但未免過於片面,需知······草木有情,春秋含淚啊!”

  他煞有介事的說著,言語中不乏深意。

  在場的眾人自然也不是傻子,只稍微一思索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秋天在世間大部分人眼中既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又是一個蕭瑟的時節,除去天下百姓們的感受,詩人更多關注的是自身情感的寄託。

  秋天有一種悲涼肅殺的氣氛,更能襯托作者的悲傷煩悶!

  春天也是一樣,詩人喜歡春天除了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認為春天也代表著播種、希望、青春、生命,同樣也自然而然地蘊含了詩人的情感內涵。

  “詩人藉助描摹春秋的季節變換和典型景物,來寄託自己的感傷情懷,此乃一眾文豪獨特的文化行為,卻與爾等無關!”

  “確切的說,是與在場的所有人皆無干系!”

  “因為詩人尚能趁著春秋季節更迭,變化明顯之際抽出時間,趁著閒暇之餘,鬆懈情緒,釋放自身,看看周圍的大山大河,絕美風光,可爾等······”

  “已經有多少年不曾感受到慵懶和自在、舒暢了?”

  “能在閒暇時分放鬆心態,疏解內心之情緒,此事看似同眾人無甚干係,但在青徐······這不過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想來張公對此較為了解。”

  說打最後,戲煜一雙眼睛緊盯著張昭,而對方的面色也在他落下話音的那一刻變得無比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