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絢劉瑾瑜 作品

第一百四十九章 誅心之言——佛入道中,道不滅,佛亦可不滅

  “真人說的是當年的神童楊炯吧。”蔣偕坐在那裡,嘴角露出一絲苦澀:“以九歲之齡,得進士之身,本官雖是早兩年進士,但也依舊感到震撼,面目無光。”

  “那又如何,如今的楊炯在弘文館一般就是十六年,當年的天才神童,早已被世人遺忘。”李思衝作為吏部尚書之子,對天下官員幾乎瞭如指掌:“李巢、張昌宗、秦相如、崔行功,郭待封五人,同時和楊炯進入弘文館……”

  “李巢歸附李義府,貶龍編主薄;張昌宗如今依舊是富平縣令,多年難有升遷;秦相如多年前就已經辭官隱居。”說道這裡,蔣偕面無表情的說道:“崔行功和郭待封倒是仕途順利,崔行功出身博陵崔氏,娶了莒國公唐儉之女為妻,官也做到了吏部郎中,但他在去年就病逝了;郭待封是陽翟郡公郭孝恪之子,但他大非川之戰後,減死除名。”

  蔣偕一個個數著當年的那些風雲人物,貶官,辭官,不得升遷,病逝,戰死,說起來,竟還是張昌宗運氣最好。

  “是,另外還有一件事,那就是楊炯已經準備參加明年制舉,養光韜晦十餘年,終於要展露鋒芒了。”蔣偕一句話揭破了神童楊炯這十幾年真正的作為。

  他在韜光養晦,磨平當年那個神童的稜角。

  李絢知道,楊炯成功了,因為他後來成了初唐四大詩人之一,而不是初唐四大神童之一。

  “韜光養晦十六載,拭去塵衣放光芒。”蔣偕如此評價楊炯,在場的諸人,哪怕包括普寂和吳筠都為之驚歎。

  李絢默默低頭,楊炯如今這一手的確功成了,但他也知道,楊炯未來在官途上發展不大,否則他就不會成為了初唐四大詩人了,那些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哪個不是人生坎坷。

  “對了,蔣兄,你剛才說,張昌宗,這位張昌宗是哪裡人?”李絢心裡想起了什麼,趕緊開口詢問。

  他所知道的張昌宗,是武后後來的面首,作為男人,被叫做姿容絕世,美若蓮花。

  李絢雖然知道和這裡的張昌宗很可能不是同一個人,但他還是忍不住相問。

  “你是在說六郎嗎,張六郎出身定州義豐,是宰相張行成從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