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76 糧荒

  常熟距離無錫不遠,那裡是明代最大的米市之一,江浙一帶的稻米除了運往北方之外,能流入市場的大部分會在此交易,很有代表性。

  “不錯,小弟家中去年也來信說過此事,老父守成不願多賣糧,三哥激進,覺得應該趁價錢高多賣些。現在看起來,還是家父所見深遠吶。”

  說起糧食問題也不能少了左光斗,他家在安慶府桐城縣桃花山下,雖然稱不上魚米之鄉,也是不愁吃喝的好地方。當地有張姚馬左方五大家族,左家排在第四,且人丁興旺,田地自然不會少。

  “難道說有人能預知天意!?”這下楊漣不再抬槓了,如果僅僅是湖广部分地區的糧食被人大肆收購還能解釋為九江米市的商人投機,要是連無錫米市也是買的人多賣的人少,那問題就嚴重了。

  “哪有什麼天意,還不是見利而忘義!”一直光聽不說的金世俊終於開口了,他是義烏人,書讀的不錯,但官話說的不好,口音太重,常常被中書科的同僚調笑,養成了少說多聽的習慣。

  “可惱,該殺!當地官府為何不管?”聊到此時,楊漣才大概把鬧糧荒的始末搞清楚,原來是有一些奸商提前收購了大批糧食準備囤積居奇。

  可想想又不太對勁兒,這得有多少糧商才能買空湖廣和江浙的餘糧,還如此統一,真有的話,早就該引起官府的注意了。

  “文儒,你這一年的給事中算是白乾了。哪裡有那麼多心有靈犀的糧商,去年七月《賑災新法》才頒佈,九月各地就有人在收糧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吶!”

  楊嗣昌不僅年紀大,還被任命為中書舍人,經常接觸內閣大學士,眼光和閱歷比六科還要廣泛一些。對於糧荒的發生緣由,有其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