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萬曆皇帝 作品

125 先進的不一定好用

  以前的銃管要把鐵反覆鍛打成精鐵,標準是十斤得八斤,叫做十折二精鐵。光是這個過程就得耗費四五天時間,現在有了精鋼,耗時直接少三分之一。

  “哦,是這樣……咔噠、咔噠、咔噠……”可是這話聽在洪濤耳朵裡直接就是透心涼,手指關節敲擊著桌面陷入了沉思。

  “陛下……每月三支也可!”趙士禎就算再沒眼力見,此時也能看出皇帝是假笑,咬了咬牙又報出個新數據。

  “火銃的事情暫且不用太急,先把它弄出來。材料和器具讓子先幫忙準備,鑄造方法朕已經寫在這裡,有不明白的地方隨時來問。”

  短短十幾秒鐘,洪濤已經做出了決斷,暫時放棄重點攻關前裝火槍,轉而專注火炮研發。不是前裝青銅炮也不是佛郎機炮,直接上後裝滑膛炮。

  明朝的火槍製造技術已經整體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了,缺少研發只能仿造。來源大致有三種,番鳥銃、魯密銃和鐵炮。

  番鳥銃是指葡萄牙人帶來的歐洲火繩槍,魯密銃由土耳其傳入,鐵炮則是火繩槍傳入日本後的改進型。

  趙士禎仿製的這種槍原型來自土耳其,明代稱作魯密國,故作魯密銃。這種槍實際上也是歐洲火繩槍的衍生品,只是槍管制作方式有所不同。

  法國人用兩到三層薄鐵皮玩多層嵌套、英國人喜歡用厚鐵皮直接卷、中亞那邊習慣拿條狀鐵皮螺旋卷在實心鐵棍上,至少卷兩層。明朝和日本熱衷先多層嵌套出一尺左右長的短管,再把三四根短管焊在一起成型。

  幾種方式製成的槍管只要工藝和材料合格,效果是差不多的。但都存在製造時間長、工藝要求高、成品率低的缺陷。

  兵仗局的熟練鐵匠用精鋼打造一支鳥銃最短十天,還不能保證百分百成功,卷管、焊接、修膛,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報廢了。

  按照此時的機械加工水平,洪濤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更效率的解決方案。就算用水壓機配合模具直接把鋼條壓制成u字形,後期再由手工鍛打成型,縮短製造時間,弄出來的也就是支前裝滑膛槍,頂多把火繩改成燧發。

  使用黑火藥和圓形彈丸的燧發前裝滑膛槍,有效射程不超過百米,熟練士兵在實戰中每分鐘也不超過兩發,小半個月才能製造一支,下雨天還不能用,性價比好像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