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七十一章來自朝堂的背刺

  通州州衙之中,范仲淹再次將三份奏疏放入錦盒之中,再在開合之處用蠟封封好,用上三人官印密押後交給了急腳遞。

  能用上日行四百里的急腳遞已經說明事態緊急,現在江淮之地可謂是內憂外患,別看通州已經穩定,還在救助臨近州府,可災民的數量卻在增加,主要是各地去歲的存糧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

  今年夏糧幾乎顆粒無收,這便意味著百姓要斷頓,就算范仲淹與葉安在各地打壓糧價,可也需要時間,災民百姓們只看到越來越少的糧食,並未看到在路上源源不斷運至江淮的運糧車隊,心中的恐慌自然會增加。

  一邊是百姓自己的恐慌,一邊是白蓮社的暗中蠱惑人心,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心機勃勃的野心家,戴德坤同樣如此。

  就算是方林月一開始也在打算利用戴德坤進行復仇,但最終他的冷酷無情使得方林月徹底失望,悄然離開了白蓮社的同時也讓葉安終於沒了顧及。

  相比於賑濟災民,朝廷對待白蓮社這種結社組織的態度便要強硬的多。

  無論是士大夫階級還是趙禎這位官家從心底裡最不願看到的便是民間社會的動力動盪,白蓮社已經與蠱惑百姓造反的言論出現了,這對統治階級來說是絕不能容忍的。

  你能說大宋的皇帝仁慈,對於那些妄言造反和稱帝的可笑之徒總是網開一面,但白蓮社不同,這是真正要以造反為目的的社團組織。

  老趙家得國不正,最怕的便是民間造反,當然朝堂上下也都知道大宋的雜稅較多,尤以川陝,江淮,兩廣為重,但若非有這些雜稅,大宋王朝哪來的錢糧用於北方的邊防?

  老百姓對稅收不滿可以調和,可以由士大夫們給出更為精細的稅收方式,但唯獨不能用造反來對抗。

  話雖不是這麼說,但朝堂上下的態度卻出奇的一致,唯有葉安一人覺得老百姓造反理所應當,都把人逼得活不下去了,都已經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不造反幹嘛?

  葉安不是不認同造反,而是覺得白蓮社造反不行,戴德坤作為白蓮社的頭頭,由他造反更不行!

  回顧漢家的歷史,一次次的農民起義中絕大多數下場悽慘的依舊是農民,尋常百姓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改朝換代的情況極少,往往是便宜了其他政權,讓人家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