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四百一十三章葉安內心的“黑暗”

  對於陳彤的呼喚,葉安驚醒過來起身便道:“能走了?!告辭!”

  瞧見叉手一禮便邁步打算離開的葉安,劉筠趕緊拉住他的胳膊,皺眉道:“葉侯神遊天外了?非是可以離開,而是聖人召見你!”

  看著陳彤一臉的崇拜,葉安便知道自己的兩篇策論打動了劉娥,也讓相公們滿意了,畢竟文章是站在文人立場上來描述的,即便是領兵之道也是如此。

  為何當初那麼多的朝臣反對張耆作為樞密使?為此晏殊甚至直言不諱的上疏,大罵張耆乃是倖臣,不堪為樞密使之重。

  要知道在此之前劉娥非常看好晏殊,本來就是趙禎的侍讀,還支持垂簾聽政,怎樣的人才怎麼能不好生培養為己所用?筷書閣

  但晏殊是什麼人?幾乎是文臣的典範,無論是說話做事,還是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是最傳統文臣的模樣,當然更是大宋文臣的模樣。

  在他心中皇帝永遠是最重要的,讓劉娥垂簾聽政也只是權宜之計,提防外戚和武將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所以文臣現在對樞密使這個職位非常的看重,這在宋之前是“權侔於宰相”的位置,就是比宰相還要擁有更多的權利!

  五代十國,為適應連年戰爭的局面,樞密使把軍政大權握於一己之手以便宜從事,樞密使的職掌範圍擴大到了極限,其地位再讓也飛速上升。

  但到了大宋,必定會迎來對兵權極度忌憚的趙宋天家無情的削弱,樞密使制又發生了變化,其任職者由五代時的武將逐漸轉為以文官擔任,如此一來職權範圍自然便逐步縮小,皇帝成為真正兵權的擁有者和統治者,而樞密院則變成了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名義上與宰相相當,但實際上卻是要矮了不少。

  宋代的文人對武將嚴防死守,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形成了一種只要是武將,即便再有能力也不能入主樞密院的規矩,除了那位顛覆了大宋上下認知,且深受趙禎青睞的狄青,當然他最後也沒有好下場,文人的報復可要比明晃晃的刀槍更加危險。

  但文臣調兵遣將,或是帶兵打仗顯然是不行的,於是便開始提倡策論,說白了就是“紙上談兵”,葉安知道未來幾年倒是能出幾個會用兵的文臣,但水平嘛…………完全不足以與西北或是北方專業武將相媲美,疾呼是小戰常勝,大戰被吊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