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三百五十六章玉清昭應宮

  秘閣之中不光有藏書,還有著大量的史料,皇帝在此處想要查閱什麼,可以說是手到擒來。

  對於太宗皇帝,葉安一直覺得他的身上有一層神秘的霧霾籠罩,別說是後世人,便是當代人也沒有多少能夠看清他的。

  這個老“二一”直籠罩在宋太祖這個老大的光環下,且充斥著大量的軼事和故事,到了後世以訛傳訛之下,許多人甚至在提到宋朝的時候都不會去想到太宗皇帝,而是對他的故事知之甚詳。

  他自己搞出來的金匱之盟在輿論上算是成功的,但確確實實是多此一舉,你想要名正言順,想要得到民心,那就好好施政天下,搞這種名義上的東西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以至於許多文官到現在心中還犯惡心。

  至於其他的軼事,大多也是以訛傳訛,什麼“臨幸小周後”,一國之君的體面至於他這個“好面子”的皇帝去欺負一個違命侯的女人?

  養在宮中就一定是皇帝的女人?皇帝的媽和妹妹,甚至是奶孃有時也會被養在宮中…………

  相反其實許多典故和軼事都是好的,積極向上的,“開卷有益”典故即來自宋太宗,還有耳熟能詳的“雪中送炭”,都是來自於這個存在感極低的皇帝。

  在葉安看來,宋太宗的錯不在其搶奪了哥哥的皇位,既然有本事搶,那就應該有本事坐穩江山,事實證明宋太宗坐穩了,還讓子孫後代也都坐穩了。

  他最大的問題在於“才不配志”,也可以說是“志大才疏”,在政治上他還算可以,又有各種加持,但在軍事上的才能真的是智商堪憂。

  因為身份的原因,因為前面有一個萬丈光芒的哥哥,趙光義的自尊心前所未有的被放大,燕雲十六州乃是兵家要地自然不假,大宋出兵北伐也是正確之舉,但從用人到出兵,從戰爭準備到選拔將領等等這些趙光義做好了嗎?

  戰爭不是一拍腦袋,一句聖旨就進行的事情,需要龐大的物資籌備和複雜的運作。

  雖然北伐的失敗有一部分是將領的原因,但將領有問題難道就不是你這個“三軍統帥”在用人上的失誤?!

  沒本事做的事情完全可以繼續實力,等待能做這件事的人到來在做,這對大宋並非是一件壞事,總比把開國之初積攢下來的老底都虧掉要來的好。

  越是沒有能力的人,志向越大所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

  看著秘閣門口老的快要進棺材的內侍,葉安便覺得他一定如同“掃地僧”一般的不簡單,但當他伸手便能不動聲色的從葉安手中接過賞錢的時候,葉安便知道這貨在宮中是實在沒有油水可撈,甚至在“手法”上都有些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