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八十九章糧食才是關鍵

  這些都是葉安想出的辦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孫全彬要帶走常平倉中的一萬五千六百七十二石糧食,王溫和王淵當然是極力反對的,而葉安卻是認為應該讓孫全彬帶走。

  雖然他葉安時個白身,甚至連文道一途的坐師都沒有,但他總能語出驚人,並且給出相當妥帖的理由。

  西京洛陽自然是要支援的,否則孫全彬這個提舉河南府賑災事的差遣是幹什麼來的?

  葉安給出的辦法很簡單,不需要王溫以縣尊的身份徵收剩下糧商的糧食,因為本就不是很多,集中發賣不如分散發賣,造成一種處處都有糧食的安全感。

  之前沒有常平倉的萬餘石糧食也就算了,現在有了,人心安定糧價自然不會飛漲,糧價穩定了其他的事情就可以逐漸展開。

  消滅地裡的蝗蟲卵,修繕陽城縣的水力,招撫災民開墾四周荒蕪的土地,甚至是招募鄉兵維持治安等等都需要人手啊!

  現在的陽城縣最不缺的便是人,城內被一部分災民佔據,城外更是有著萬餘的災民,小小的陽城縣已經道了容納的極限。

  這些只有王溫王淵以及葉安知曉,所以在孫全彬打算離開的時候,葉安給出了最好的辦法,請求孫全彬留下大量的銅錢。

  孫全彬從東京城帶來的糧食寥寥無幾,但帶來的錢財和絹帛卻不少,為的就是一路購買糧食發往西京洛陽,而不是把錢財運到洛陽去!

  在災荒年最不值錢的便是錢!但在葉安眼中,銅錢是什麼?是經濟活動的基礎!

  運用經濟學的辦法進行賑災,拉動消費,再加上以工代賑,這才是最完善的救治方案,也是好的手段。

  至於把災民歸納入廂軍?

  廂軍難道就不要吃飯?

  臉上刺了字的人這輩子都難以翻身,讓一些原本有土地田產的人成為廂軍,本就是為了讓他們變成勞役以工代賑,但也抹去了他們未來的希望。

  於是葉安便在縣衙之中奮筆疾書一晚上,寫下了《救荒活民書》,這本應該出現在南宋的東西,被葉安進行了修改和總結,呈現在了王淵的面前。

  王溫和王淵就是被葉安書中的各種理論以及科學的救災方法所折服的,葉安看到了宋人救治災情的積極,這是他前所未見的。